體路專欄| 運動心理學淺談(90):高水準羽毛球比賽的三重境界
【體路專欄】在過去的10年裡我有幸與一些世界級水準的羽毛球教練員和運動員合作,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此文是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些並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同行參考。
第一重境界:堅定地打能力
這兒的能力,特指高品質多拍攻防相持能力,即在激烈對抗的高速跑動中,在專項體能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高的控球精度(例如定點扣殺或者吊放網前球)的能力。舉個實例,某屆奧運會一場男單N與S的比賽中,兩位運動員都在網前回擺時失誤了5個球(主動負),其中N的失誤是在單方平均拍數12拍時出現的,而S是17拍,顯然S的能力要強於N。這場比賽S以非常接近的兩局比分戰勝了N。這是一個羽毛球運動員的核心實力,我聽到數位男女世界頂尖高手都說過,相對於打技巧,打戰術聰敏球而言,比賽的根本底線就是在賽中遇到大的困難時退回去老老實實地打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能力策略原則。這兒涉及到兩方面的挑戰:一是會有多強的意願和實力在比賽中堅定地打能力,二是會有多強的信念和資源去提升這種能力。
第二重境界:堅持預判
預判的意思是在對手的球拍觸球前就對來球有一個判斷,而在對手的球拍觸球後再做出判斷就不是預判而是反應了。無論是從卡尼曼的人腦系統1的知識來解讀運動員的自動化技能運用,還是從當代神經心理學關於高水準運動員如何進行預判的實證研究,均提示了在羽毛球這個速度+體能+智慧運動項目對抗中預判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羽毛球比賽中,一個運動員若不預判,就會打反應球,當然有的反應球也會是高效與高控。從單個球來看,預判可能會出錯(事實上也經常出錯);但從全域來看,比賽中最高比率地堅持預判就是最大可能降低打反應球,比賽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各占比重就形成分野。預判不是猜測,而是在千萬次訓練之後的能力,讓大腦早0.1秒獲得資訊與處理資訊,就能更高效地啟動與良好運動表現相關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ve)。一個高水準羽毛球運動員的預判能力是在他/她多年的訓練及比賽中形成的,是一種已經具備的能力。問題是由於比賽中出現的雜念與情緒佔據了運動員的大腦而讓他/她無法去做預判。預判是活在當下,而雜念與情緒則讓人糾結過去,擔憂將來。能夠在比賽中堅持預判,是長期心理要求/訓練形成的習慣。
第三重境界:在堅定地打能力的基礎上堅持預判
這個意思是指在激烈的多拍攻防相持中還能夠堅持預判,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控制對方的球來進行預判,即在非常激烈的對抗中運動員打出的每一個球都還在有意識地控制著對手的下一拍球。若運動員在某個回合中被迫無控制地給了對手一個球,那麼對手就會獲得全方位七個進攻點(網前2邊,側邊2邊,底線2邊,中間位)的可能性,該運動員自然就極難預判了。這種在激烈對抗的高速跑動中還要進行預判的要求,是對運動員在極限體能狀態下心理承受力和大腦執行力的考驗,這種能力一定是通過專門的訓練來形成的。這第三重境界的一個實例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林丹與李宗偉的單打決賽,這場比賽打了1小時13分鐘,第3局打成12平、16平、19平;下一個球林丹在連續頭頂突擊後準確預判了對手的網前球就上前輕壓一拍造成李宗偉回擺失誤;而林丹戰勝李宗偉的最後一個球雙方共打了44拍才決出勝負,那個球不是被擊殺的,而是李宗偉放底線時出界。
細細品味,其實這三重境界的每一重都是思想境界,每一重都貫穿著明確的心理層面要求,每一重都代表著人類在自身進化上的一個小小改造範式。
文:姒剛彥博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委員
香港體育學院高級運動心理學主任
前國際運動心理學會主席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體路Sportsroad》
屬於香港人的體育新聞平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portsroa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portsroa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