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 Adizero Adios Pro 4 | 鞋底上翹點後移,跑感升級
這是一篇稍遲才完成的 adidas Adizero Adios Pro 4 (下稱 Pro 4) 評測。早在 2024 年 12 月底已經收到這雙鞋,原本計劃在2月的香港馬拉松穿著,並利用 1 月的訓練週期進行實測。但在嘗試過一次 interval 和一次 7K tempo (M 配速) 後,腳腕出現些微不適,擔心駕馭不了反而受傷,最後選擇放棄在全馬使用。
中底表現:軟彈適中
Pro 4 使用 LIGHTSTRIKE PRO 泡棉,中底密度調控得宜,軟度與彈性拿捏恰到好處。以約 4:00–4:30/km 的配速 (相對精英選手的 M pace 仍偏慢) 來說,並不會過度彈跳以致小腿疲勞,也不會軟到缺乏支撐感。
後踭厚度標示為 39mm,結構上仍維持比賽鞋的厚底設定。
最大變化:鞋底上翹點後移
Pro 4 與前代最大不同,在於鞋底上翹 (rocker) 點的位置後移了約 6%。即整體上翹點設定在鞋底由後跟往前約 60% 的位置,營造出更強烈的前傾推進感。
這讓跑者更自然地以前掌著地,推進更快。但如果你的 M 配速不夠快,或不習慣前掌跑法,可能會出現腳腕不適的情況——筆者正是如此,因此選擇避開全馬使用。
鞋面升級:解決前代痛點
鞋面使用全新的梭織網布,雖然看不到明顯透氣孔,但物料柔軟且透氣性佳,緊貼腳型,有效解決了 Pro 3 鞋面偏硬、壓腳背的問題。
因鞋面過於柔軟,adidas 引入全新 Lightlock 技術來加強包覆與鎖定,這項技術目前尚未在其他鞋款上見到。
Energyrods 2.0 與 rocker 搭配:跑感升級
碳柱配置沿用與 Pro Evo 1 相同的 Energyrods 2.0,並因應中底結構調整而後移上翹點,與 rocker 設計搭配,加強向前推進的流暢度。實際跑感上,比 Pro 3 更順、更穩、更容易進入節奏。
外底改良:從足底壓力分佈出發
外底雖仍採用 Continental 橡膠,但設計更新。鞋底橡膠分佈依據實測跑者的足底壓力點重新配置,黃色 Continental 標誌區域即位於多數跑者著地重心。這設計提升了抓地與耐用度。
鞋楦明顯比過往 adidas 比賽鞋 (如 Takumi Sen、Adizero Pro、Pro 2) 寬敞,對寬腳掌跑者來說更加友善。
鞋領改進:少見的包覆設計
Pro 4 在鞋領位置加入了填充,帶來更明顯的包腳感,這對過去覺得 adidas 競速鞋包覆感不足的跑者來說,是一個重要升級。
實測使用:從訓練課表到半馬比賽
筆者將 Pro 4 作為速度訓練鞋使用,包括 1K×5、1英里×2 的 5K 配速課表,以及 5K time trial,均未再出現腳腕不適。最終在英國 Leamington Spa 半馬上場,以約 4:35/km 的配速順利完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Pro 4 的足弓支撐明顯中空,對於步態偏向中足或後跟落地、再推進至前掌的跑法,在較長距離使用下,足底肌肉與筋膜容易疲勞甚至受傷。
給中階跑者的驚喜:一雙更易駕馭的 Adios Pro
過去筆者總覺得 adidas 的比賽鞋不太合腳:鞋楦窄、鞋領包覆不足、鞋長偏長…因此多用於練習而非比賽。但 Pro 4 明顯作出了「包容性」調整——除了上翹點設計仍是針對精英跑者外,其餘如中底回彈、鞋面包覆、楦型寬度等皆變得更適合中階跑者。
可能因為精英跑者已有 Pro Evo 1 作選擇,Pro 4 反而能在競速性能與實用性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總結:產品進化值得肯定
從 Adizero Pro 的失敗 (當年甚至沒加上 “Adios”) 到 Pro 4 的實用性與市佔率提升,adidas 顯然在產品研發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市場推廣 (如贊助香港馬拉松) 之外,產品本身的進化也應記一功。
The post 實測 Adizero Adios Pro 4 | 鞋底上翹點後移,跑感升級 appeared first on Fitz 運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