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觀察|食肆前老闆 為何執紙皮? 閱人物、讀政策 主編盼更立體了解拾荒者
早上還在炎熱的街道上接過商戶不要的紙皮,中午回家洗個澡,換上簇新的連身裙,拾荒者蘭姐搖身一變為社區老師,在獨立書店內,擔任香港第一本以拾荒為題的書籍——《拾荒的人》的「真人圖書」。「阻街?你同我講嘢都阻住條街啦。」蘭姐即場示範,自己怎樣和食環職員交手。
拾荒者是個「問題」或一名勞動者?
「拾平台」負責人鄧永謙是《拾荒的人》的主編,剛接觸拾荒議題時,阿謙亦一度覺得拾紙皮很慘、骯髒和辛苦。那時他反問自己,究竟他視拾荒者為一個「問題」,或一名處理回收物的勞動者?阿謙於是和拾荒者們逐一聊天,預計回收政策將有巨變,擔心拾荒群體受影響,他決意趕在之前留下記錄,讓有興趣研究拾荒議題的人得以延續。
76 歲陸叔 從酒樓「𡃁仔」 做老闆 到拾荒
陸叔今年 76 歲,拾荒資歷逾 20 年,他佝僂着身軀,輕聲和參加者分享他的拾荒點滴。如書中記錄,陸叔年少時在酒樓從「𡃁仔」做起,學習「𢳂芥醬」,將芥末和辣椒醬平均地裝到小碟子,後來升職到「樓面」,更在 80 年獲邀合股,成為三間菜館的老闆。
九七前夕,香港經歷移民潮,經濟衰退下,三間菜館先後結業。陸叔和太太一起做過些食肆小生意,後才開始拾紙皮幫補生計。陸叔的兒子曾勸他不要再拾紙皮,陸叔模仿太太的語調說:「幾十歲唔搵啲嘢做唔得呀,你叫佢唔做坐喺屋企食?邊度有咁多錢食?」
四成拾荒者 為保身體活躍防衰老
陸叔笑言,自己若不藉拾荒運動一下,身體只會退化得更快。這正是許多拾荒者的縮影。《拾荒的人》提到,拾荒者福𧘲關注組在 2023 年進行全港調查研究,訪問了 701 位拾荒者,逾六成人表示拾荒是為了幫補生計,四成人則為保持身體活躍,防止衰老。
不想把拾荒者描寫得煽情
連陸叔和蘭姐在內,書中一共有六名拾荒者的人物訪問。阿謙不想把拾荒者描寫得煽情,博取他人同情或可憐,希望記錄拾荒者們真實的一面,於是請來記者潘曉彤和李慧筠進行採訪。
潘曉彤表示,大眾對拾荒者的認識,普遍停留在「撿垃圾」。她起初也對這個群體印象模糊。但她負責採訪的「上水黃姐」,辦事講原則,從前在診所當清潔替工時,寧可「無工開」也不會替無理減薪的老闆工作。
「上水黃姐」 堅持不向紙皮淋水
後來從事拾荒,黃姐亦堅持不向紙皮淋水,免得發霉後不能回收再造。潘曉彤說,書寫時,她會視拾荒者為一個獨立個體,帶讀者認識他們的人生、個性,從而理解他們為何成為拾荒者。
長者就業 一個不能輕視的社會議題
李慧筠採訪期間,更深入了解每位拾荒者,選擇從事這一行的原因。她說,例如「葵芳蘭姐」,原本從事船運業務,公司倒閉後,她變成全職拾荒。李慧筠認同,拾荒者背後涉及階級、貧窮或住屋問題,但長者就業,亦是其中一個不能輕視的社會議題。
香港生活成本高,為了維持生計,長者仍需透過工作賺取生活費,無奈可供長者選擇的工種不多,李慧筠認為,不能只用「窮」或「慘」去概括拾荒群體。
拾荒觀察學 更立體地了解他們
阿謙笑說,拾荒者們的故事別具吸引力,唯獨較少人願意就沉悶的政策鑽研下去。每一位拾荒者的章節完結後,都會有數頁「拾荒觀察學」,解釋拾荒背後的社會議題,後半部分更請來 12 位不同界別的持分者,從多角度撰文,其中包括清潔執法、性別、社會福利、環保、藝術等。「好多標籤或者誤解,其實都係源自冇仔細去了解嗰件事或者嗰個人。」阿謙鼓勵讀者看完六位拾荒者的故事後,翻閱後半與政策有關的內容,「好像剝皮一樣,逐塊逐塊剝,更加立體地去了解」。
食環聲東擊西 指控拾荒者行李箱「裝人頭」
李慧筠指出,大眾可能認為拾荒者與自己的生活相距甚遠,但城市生活離不開購物,過程必然產生廢物,其回收責任卻落在拾荒者身上,更被指責弄髒街道。潘曉彤憶述,其中一位拾荒者好姐有嚴重駝背,採訪期間只能望到好姐的頭頂。有次食環職員把好姐叫到後巷,指控她的行李箱裝有人頭,好姐自覺清白,便打開讓食環檢查。
搜查期間,好姐突然感到不妥,馬上跑回大街,才發現食環正搬走她用來拾荒的手推車。好姐立刻跳上貨車,阻止他們運走手推車,跟食環拉鋸。潘曉彤藉此反思,香港缺乏確立拾荒為職業的機制,導致拾荒者們往往要獨自在前線面對與執法人員的矛盾衝突,故「拾平台」致力提供政策建議,以減輕落在街坊一人身上的重擔。
阿謙說接觸拾荒者期間,已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陸叔屬於較親切熱情的一批。疫情期間,身為社工的阿謙,向街坊派發口罩,同時認識陸叔,提醒他切記將紙皮放在手推車上,盡量保持乾淨,免被食環驅趕。
阿謙:「唔好諗住自己係要去幫佢、拯救佢」
「唔好諗住自己係要去幫佢、拯救佢」
陸叔稱阿謙為「謙哥」,初見時已覺他「很客氣,一來就幫我。」阿謙說,他和同事進行外展工作時,只會視自己為「一個普通市民去認識另一個普通市民」,謙虛地向拾荒者請教,「唔好諗住自己係要去幫佢、拯救佢,去到現場就會知道自己冇咩幫到佢,佢幫助你更多,佢帶你認識成個回收工作。」
集誌社檔案|拾荒者擔起了本地近 8 至 10%的紙料回收
拾荒者福𧘲關注組 2023 年進行一項調查,推算全港拾荒者每天的總回收量約 138 至 159 公噸,「香港固體廢物報告2023」統計則顯示,可循環回收再造的紙料為 57 萬公噸,「拾平台」估計拾荒者擔起了本地近 8 至 10%的紙料回收。701份有效回覆中,拾荒者每日的工作時數平均為5.26小時,大部份會在清晨六時至中午 12 時工作,平均每次拾荒的回收物重量為 30 公斤,每次拾荒平均收入為 $36。
轉型可能性 任社區導師
阿謙指拾荒者普遍面臨年老,他正嘗試開拓他們更多可能性,例如聘請拾荒者作社區導師,而非一面倒地叫他們停止工作。認識的日子久了,陸叔和阿謙逐相約到茶樓,喝口茶,聊起各自的人生。
陸叔在舊香港從「𡃁仔」打拼至老闆,阿謙近年來亦開始涉獵人事管理,兩代人的經歷偶有重疊。阿謙形容陸叔很「得意」,他不會手把手教阿謙該如何處理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而是分享自己也有同樣經驗,讓阿謙從中吸收。拾荒以外,陸叔是帶街坊認識拾荒的社區老師,也是阿謙口中指的人生教練。
寄望讀者能主動和拾荒者們交流
陸叔的聽力較弱,參加真人圖書館的年輕人,特意放慢語速,分享自己在街道碰見拾荒者時,想上前幫忙卻擔心對方介意。陸叔傾身向前,笑着擺手說當然不介意,「幫人係一件好事」。阿謙說,書本只是一個起點,寄望讀者往後經過巷道時,能主動和拾荒者們交流,認識他們的工作。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