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2025|鄧顯女狀元王苑廷棄經濟從醫 跨境學子冀以同理心服務社會
中學文憑試(DSE)今日放榜,今屆共誕生16名「狀元」,包括1名「終極狀元」及10名「超級狀元」。上水的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記念中學考生王苑廷在3個核心科目和選修科化學、生物和經濟取得6科5**佳績,成為應屆文憑試狀元之一。每日跨境上學的王苑廷坦言,得知成績時「超級激動」,原本對考試表現「無乜信心」,最終卻證明努力不會白費。她已決定將中大醫科(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列為JUPAS首選,立志成為一名能力及同理心兼具的醫生。
自小受父親啟發 疫情堅定從醫決心
王苑廷透露,父親因家人多病痛,經常講述醫生的價值,讓她從小對醫學產生興趣。她表示,醫生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用自己生命影響別人生命」的事業。比較過港大和中大醫科課程後,她認為中大課程較靈活,加上中學多位師兄姊就讀中大,對校園文化有親切感,故決定首選中大。對於未來,王苑廷目標明確。她表示不懼怕醫療行業的競爭,計劃在公立醫院累積臨床經驗後,或會投身醫學教育。「香港嘅大學唔會比外國遜色,我想先喺香港打好基礎。」她強調,即使將來有機會到海外交流,最終仍希望回港服務。若未能入讀醫科,她曾考慮藥劑學作為第二選擇。
每日跨境40分鐘 「行路當放鬆」
作為跨境學子,王苑廷在香港出生後隨家人定居深圳,自幼稚園起每日往返深港上學。她住在羅湖口岸附近,通勤只需40多分鐘,早上7時15分起床即可。「跨境行路當放鬆大腦」,她笑言這種生活方式已成習慣,並不覺得辛苦。中學階段,她加入學校手球隊擔任右翼,即使疫情期間訓練中斷,中四後仍堅持重新投入,更在比賽中領悟到團隊合作同永不放棄的精神。
善用AI輔助學習 強調「追問到底」
談及讀書心得,王苑廷認為關鍵在於「有問題即刻問」。她稱:「學校老師嘅筆記已經好足夠,遇到唔明我會先問老師,再唔明就用ChatGPT。」她習慣使用AI分析DSE選擇題,認為AI能提供比傳統答案更詳盡的解釋。中六時曾因擔心英文成績而短暫補習,但上了不足10堂卻發現學校教學已經足夠。初中網課期間,她靠自律克服無人監督的挑戰,更養成在網上課堂主動發問的習慣。
DSE放榜2025|16名狀元來自14間學校 中國婦女會中學誕「終極狀元」(持續更新)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