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光師驗出白內障公院拒收轉介 病人:制度令人困擾
香港醫療醫生人手不足,市民求醫路艱,香港醫療體制改革刻不容緩。《東呼即應》接獲觀眾陳先生(化名)求助,稱經註冊視光師檢查後確診白內障,惟公立醫院眼科拒收視光師轉介信,需由私家醫生另行轉介,陳先生估計輪候手術需逾一年,擔心眼疾惡化,倍感困擾。有業界指出,本港視光師專業培訓已與國際接軌,具備高水平篩查能力,惟現行《輔助醫療業條例》將視光師定位過於狹隘,未能有效分擔基層醫療工作。有議員則指醫生負責診斷及治療、做手術;視光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不同專業,則可協助分工、分流,社會是時候討論如何分工。
現行制度下,醫院管理局的專科門診服務新症預約就需要本地註冊醫生,在最近三個月內簽發的醫生轉介信,而專科門診服務需求龐大,眼科專科更動輒需等90多星期。陳先生向《東呼》訴苦,視光師是一個合資格的專業人士,需要修讀多年課程,而政府就拒絕視光師轉介信,公立眼科不接受,要找醫生寫轉介信或者到政府醫院再寫轉介信,過程非常浪費時間,折騰市民。
早在2023年,有議員提問衞生當局,會否參考美國「護理醫師制度」,讓資深護士經培訓分擔醫生工作。局長回應指,培訓護理醫師或影響護士人手,變相迴避改革。此「醫醫相護」的現象,連視光師亦深受其害。視光師雖為註冊專業,卻無轉介權,需由醫生加簽轉介信,間接加重市民求醫負擔。
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陳文彬表示,視光師幫人配眼鏡是很舊、刻板的印象,因為5年課程,學習配眼鏡只佔半年,其餘時間是專注學習認識眼睛毛病,學到藥理、臨床管理。
陳文彬以澳洲為例,當地視光師可直接轉介病人至眼科專科,與醫生形成良性互動,建議香港效法。陳指《輔助醫療業條例》對視光師的定義已有40年未更新,未能反映現代視光學的進步。希望政府修例,賦予視光師更大角色,參與基層醫療篩查與轉介。他續指,視光師可透過定期驗眼,能及早發現無明顯症狀的眼疾,如早期青光眼,做到預防勝於治療。
議員林素蔚強調,在基層醫療系統上可以善用視光師角色。她指出,香港理工大學的視光學課程培訓出專業人士,屬於第一部分的視光師,可以做一些簡單篩查及檢查等,減輕公營眼科壓力。她舉例,現有「慢病共治計劃」已於地區康健中心引入視光師,協助篩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狀況,再提供不同建議及跟進方法,成效顯著。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