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14間中學誕生狀元 中國婦女會中學誕生「終極狀元」
中學文憑試(DSE)放榜,今屆共誕生16名狀元,考獲最少6科「5**」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創歷屆新高。
11男5女狀元來自14間學校,當中11人在數學延伸部份亦取得「5**」成績。其中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男生王海博成為「終極狀元」,除了中英數及公民科外,他亦報考4科選修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全部均考獲「5** 」,是自2018年後再有考生考獲8科「5**」。
王海博對成績感到驚喜,指自己在英文口試及數學延伸部份,都未發揮到最好,形容最終能成為「終極狀元」牽涉幸運元素。他計劃留港攻讀醫科,指香港醫療體系優良,立志成為醫生,貢獻社會。他又認為,兩間大學醫學院開辦第二學位課程是好事,能培育更多醫生,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指薪酬和競爭加劇不是太重要。
另外,他談到中五曾參加英國倫敦交流團,了解到導遊工作,日後有意成為兼職導遊或領隊。他又說,若要認識一個地方,就要深入了解背後文化,因此他不支持「特種兵旅遊」模式,即以最短時間、最低成本,走訪最多景點。
訂下「工作量限制」 以免「過度溫習」
至於學習心得,王海博表示,要按興趣選科,他平時沒補習,會在老師教完每個課題後盡快温習,令備試時更輕鬆,同時會訂下「工作量限制」,為每個溫習任務設定分數,以免「過度溫習」。他指,若讀書只為考試,會有很大心理負擔,因此一定要找到動力,才會自願投放更多時間學習。他形容,備試過程一點都不輕鬆,亦沒有捷徑,指校方有提供教材及功課,為提升成績,他再額外加操很多歷屆試題和作文題目,交予老師批改。他感謝校方和家人的支持,指家人一直盡量滿足他的需求,老師亦會花額外時間解答他的問題。
王海博指,考試時會先盡快完成懂得作答的題目,不會太斟酌困難的題目。他又談到,準備應考公民科的時間,只是其他主科的四分之一,指公民科考題較直接,要求亦低於以往的通識科。
大埔迦密柏雨中學,以及香港真光中學,首次誕生「超級狀元」;何文田華英中學、屯門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以及傳統名校英皇書院、拔萃女書院、喇沙書院,亦分別有「超級狀元」。
其餘誕生狀元的學校包括上水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協恩中學、民生書院、張祝珊英文中學、皇仁書院,以及誕生最多狀元的聖保羅男女中學。
迦密柏雨中學首誕超級狀元 指讀醫非狀元唯一出路
大埔迦密柏雨中學首次誕生「超級狀元」,另外有一名「榜眼」。「超級狀元」何恩程指,全部科目均有努力應考,但部分仍有改進空間,所以原本並沒太大期望,形容對最終成績感到驚喜及開心。她正考慮升讀本地醫科,或到英國牛津大學修讀數學科,會考慮相關行業發展、大學特色、社交圈子、獎學金等因素再決定。她說,香港醫科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很多資源,相信在醫療人手短缺下讀醫,能貢獻社會之餘,亦能讓自己有好發展。她又認為,讀醫並非狀元唯一出路,指即使日後決定讀醫,都不會局限自己的發展方向,會持續在網上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
何恩程的父母本身是教師,他們今早一同到學校見證女兒取得佳績。其中媽媽表示,女兒一向成績好,但考取7科「5**」始終有難度,因此並沒要求女兒必須成為狀元,對於她的成績感到驚喜;又讚揚女兒會「自動波」溫習,亦會在上課前預習。爸爸則期望女兒將來能貢獻社會,成為有用的人,不要辜負她的「小聰明」。
華英「超級狀元」黃柏熹:自小熱愛理科 冀以所長回饋家人及社會
何文田華英中學相隔10年再次誕生「超級狀元」。這名考獲7科「5**」的男生黃柏熹,除了中英數及公民科外,亦報考3科選修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他得知成績後激動振臂,全班同學為他歡呼。他指,中文科成績比預期好,形容收到成績表的一刻,如同放下心頭大石。
黃柏熹指,自小很喜歡動物,繼而對理科產生興趣,課餘會閱讀高中理科書籍,平時亦常與修讀放射科的姊姊交流。他希望未來攻讀醫科,以理科知識貢獻社會,但暫未決定入讀哪間院校。他又談到,家中長輩最近身體狀況轉差,希望日後能運用醫科知識,幫助身邊人,又形容是「香港栽培自己,未來一定會留港發展,回饋社會。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超級狀元」黃泓智:基層背景無礙備試
另一名「超級狀元」黃泓智,來自屯門保良局董玉娣中學,是學校繼2021年後,第二次誕生「超級狀元」。他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喜出望外,指本身較擔心中文科表現未如理想,但最終成績比預期好。他又談到,自己出身於基層家庭,並非擁有豐富資源,因此從沒補習,主要靠溫習課本和網上學習,相信個人背景沒影響備試,鼓勵基層學生不要限制視野。
黃泓智表示,海外升學固然是好選擇,而留港升讀亦是不錯的選項,強調世界變得太快,會根據情況再考慮出路。他暫時目標入讀中大醫學院,指讀醫是多年來的志向,希望未來投身公立醫院服務基層。對於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提出,希望有狀元立志成為大廚、舞台設計師、歌唱家或做電台等,而非只做醫生,他同意「行行出狀元」,但亦要考慮現實條件,指個人背景令他更體會到健康最重要,所以想成為醫生。
他指,公營醫療體系人手不足,壓力不斷上升,相信與人口老化及大批港人移民有關,認為要從根源處理問題,包括增加醫學院的招生名額。他又說,急症室加價會加重基層負擔,建議政府同時推出更多補貼措施。
黃泓智父母到校支持兒子,其中爸爸指對兒子成績喜出望外,又指在學業上,一直都任由兒子自由發揮,沒有加以催促。媽媽則說,兒子曾溫書直到半夜3時,因此她會以「佛系態度」面對兒子學業成績,並經常勸他休息,以免令他受壓。
皇仁「超級狀元」擬留港讀醫 指認真讀書亦要投入玩樂
傳統名校皇仁書院,2名考生分別考獲7科和6科「5**」。其中「超級狀元」濮愷俊計劃在本地升讀醫科,認為醫學與科學和人文息息相關,又指曾參與醫學訓練營,觀察到醫生對病人的重要性。至於學習心得,他認為,認真讀書之餘,玩樂時亦應全力投入。
同校的楊懷堃,雖然考獲6科「5**」,但英文科只獲「5*」,未能成為狀元。他指,計劃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課物理學,現已獲校方有條件錄取。他又說,從小對物理有興趣,曾參加科學奧林匹克和量子物理課程,又指學習最重要是持續溫習、鞏固知識,否則很容易會忘記內容。
狀元王苑廷:每日跨境上學時會看新聞 學習關稅戰經濟概念等
上水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狀元王苑廷指今屆試卷較難,一度夢見經濟科成績未如理想,結果獲取佳績,心情激動。她打算修讀中大醫科,期望成為醫生,以專業知識舒緩病人病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以生命影響他人。她又指,有信心能不斷學習、培養同理心,及與病人溝通。至於公營系統接連出現的醫療事故,她認為,醫生要鞏固專業知識,跟足醫管局檢討程序,確保不會因為不清楚程序而釀成失誤,保障病人安全。
王苑廷的父母均為內地人,一家居於深圳羅湖口岸附近。她說,自幼稚園起就在港讀書,每日跨境來港上學時,會把握時間放鬆大腦,亦會收看本地新聞,認識所學知識與社會的關係,例如美國關稅戰中的經濟概念。
聖保羅男女中學誔生3名超級狀元
聖保羅男女中學誕生3名「超級狀元」及2名「榜眼」。其中考獲7科「5**」的鄭曣載指,昨日看到新聞報道指今屆有16名狀元,原本預計母校只有1人上榜,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超級狀元」,形容是難以置信,恍如發夢。
他計劃攻讀中大醫科,指本港醫生短缺,相信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不會對本地醫生構成很大影響,亦不擔心他們會來港「搶飯碗」。他又說,就讀醫科出路很廣,除了當醫生,亦可考慮從事醫學研究工作。至於科大正籌建第三間醫學院,鄭曣載表示,目前仍有很多變數,又擔心會分薄原有兩間醫學院的資源,導致教育質素降低。
鄭曣載表示,父母並非「典型亞洲家長」,在學業方面並無施予太多壓力,他今早通知父母時,媽媽都很淡然,認為壓力主要源自對自我的期望。
「超級狀元」黃嘉揚:考慮到海外留學 惟沒打算移民
同樣是「超級狀元」的黃嘉揚表示,放榜前相當忐忑,對於考獲佳績感驚喜。他指,對物理有較大興趣,將來會考慮升讀相關課程。他又說,每名考生的背景和情況都不一樣,要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出路,認為外界不應批判。
黃嘉揚亦談到,他早前有報讀美國的大學,但由於當地對留學生政策有變,目前有太多不確定性,所以偏向考慮到英國等地升學。他強調,香港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他亦很喜歡本土文化,因此並沒打算移民,畢業後會回港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