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攏台積電,只為複製深圳?一文看懂軟銀孫正義「水晶地」計畫
當「星門」計畫讓台灣相關概念股開始沾光,軟銀孫正義再出手!外媒傳聞他已和美國商務部提案兆元「水晶地」計畫,更積極拉攏台積電中。但業界專家指出此計畫意圖在美國複製「深圳」模式,發展AI機器人?他從深圳看出哪些美國現階段難以超越的優勢?
孫正義又出手!這次他押注的不是一間科技新創,而是一整個智慧製造園區。
據《彭博》20日報導,軟銀(Softbank)集團創辦人孫正義,正推動一項耗資高達1兆美元的「水晶之地」(Project Crystal Land)計畫。這座新興產業重鎮的核心在於製造AI驅動的機器人與相關先進製造,並希望藉由與台積電、三星等企業合作,奠定強大的硬體基礎。
目前,台積電尚未針對此項計畫有具體回應,軟銀官方也拒絕發言評論相關報導細節。但若傳聞為真,在美國政策強力推動製造回流、輝達攜手鴻海計畫在美國導入人形機器人產線的背景下,孫正義啟動「水晶之地」計畫可能不只是場豪賭。
「水晶之地」計畫是什麼?拉攏台積電原因
孫正義構想中的「水晶之地」,是一個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型工業園區,意圖打造AI與機器人製造生態系,並為美國重啟高科技製造業鋪路。
水晶地計畫的核心願景,相當接近輝達黃仁勳日前多次提及的智慧製造未來:決不是低階組裝iPhone,而是讓AI驅動的機器人在美國最先進的工廠裡,代替人力完成許多製造工作。
至於水晶地計畫的規模高達1兆美元,錢從哪裡來?據《彭博》報導,軟銀除積極尋求美國聯邦與地方稅賦優惠,也與美國商務部展開協商,希望藉著政策補助節省成本。另外,孫正義正積極遊說台積電(TSMC)加入,因為他認為其生產的NVIDIA晶片將是水晶地計畫中,整個AI硬體生態系的關鍵基石。
據爆料人士指出,軟銀亦向三星等科技巨頭釋出合作意願,並可能動員自己集團旗下的Vision Fund投資組合中的機器人新創參與,如Agile Robots SE。但這個新計畫,是否能順利落地,仍有待各方資金與政策支持落實。
孫正義為何非要推水晶地計畫?
其實,孫正義年初才宣布將和OpenAI、甲骨文合資公司投資美國AI資料中心「星門」基建計畫,目前發展還在初期階段。如今又丟出「水晶地」的構想,會不會太貪心了點?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延伸閱讀:重電龍頭廠報佳音,華城打入「星門計畫」,士電樂看外銷成果)
據《彭博》採訪消息人士指出,孫正義的水晶地計畫,真實意圖是打造一個足以媲美中國深圳的先進製造基地,該園區可能包含AI工業機器人的生產線,以便讓高科技製造業能真正回歸美國。 換句話說,投資過阿里巴巴,深諳中國發展的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看到了中國與美國在智慧製造機器人發展上的巨大差距,或許認為只能靠在美國複製出一個深圳來追上。
深圳在機器人發展上,哪裡有超越美國的潛力?
美媒《Information》近期報導也有類似看法:光是親訪當地著名的「華強北」,就能快速感受到深圳比美國有更豐厚的製造創新土壤。
華強北是什麼?這個2.9平方公里的電子零件市集,聚集了上萬種電子零件供應商,任何一個當地的機器人新創業者,都可以在這裡輕易「挖寶」。包括:直接面對面和供應商討論零件採購,以便快速組裝原型,甚至量產。相較之下,在美國要這樣做就很難。
一個美國機器人新創團隊Dexmate受訪坦承,他們選擇將機器人生產交由深圳,就是為了利用「兩個世界的優勢」:美國的研發能力與中國的製造效率。
影/美國機器人新創團隊Dexmate,年初在官方YT展示家用通用機器人。影片來源:YouTube@dexmate-ai
這種供應鏈速度、成本與整合優勢,是美國目前難以匹敵的。即使在亞利桑那州蓋出新園區,也難以立刻建立等量齊觀的硬體生態體系。因為光是人形機器人零件,深圳出產的就比美國價格便宜三分之一。
深圳政府政策推動:早有先進製造園區計畫
而深圳瞄準智慧製造的政策推動,也可說走在美國前面。根據當地政府的2023年新聞稿,深圳市早已啟動兩階段規劃20個先進製造園區,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聚焦工業軟體、工業機械、合成生物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立志於2035年成為全球先進製造的領導城市。
這種由國家戰略主導、企業與研發機構集聚的模式,在中國歷年發展中相當常見,優點是可拱出完整的製造供應鏈與創新場域。雖然據《Information》分析,這種中國式擴張,通常會帶來殘酷的內部競爭,光從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從個位數膨脹到數百家就可以看出。不過最後總會有一兩家巨頭生存下來。
美中人形機器人競賽,美國該擔憂了?
另一個擔憂美中在智慧製造上的競爭差距的人士,則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他今年曾悲觀預測,未來全球前十大人形機器人中,即便特斯拉的Optimus可能居冠,其餘9台都可能來自中國。這將讓中美在包括智慧製造在內的實體AI競爭上居於落後地位。
不過,也有業界專家認為馬斯克此言只是炒作。首先,美國啟動智慧製造要成功,並非一定需要人形機器人。曾是掃地機器人iRobot前任技術長的機器人學家羅德尼克(Rodney Brooks)指出,機器手臂刻意學人類要擁有五隻手指是毫無道理的事。換句話說,美國該瞄準的是真正能完成事情的實用機器人即可。
另外,一些人認為,在美國研發機器人主要的優勢仍在於創意較強。
「實體AI」是中美必爭的未來
無論如何,水晶地計畫不一定需要人形機器人,但背後所代表的「實體AI(Physical AI)」卻是下一波關鍵商機。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預言,實體AI將為全球迎來規模最大的科技產業,涵蓋機器人、自駕車、無人機等廣泛應用。但據2025年一項調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商用無人機生產地,深圳出身的大疆在全球市占高達七成;另外,中國在自駕技術也積極追上特斯拉。至於美國適合這樣的深圳模式嗎?又該用什麼方式解決自身問題?水晶地計畫後續發展,是否能讓相關企業受惠?捧出另一波實體AI話題企業?確實值得繼續關注。
也許,孫正義這次再出手,是看準了美國製造回流未成功,又非得迎戰中國的焦慮;另外也可趁勢擁抱實體AI金礦,將軟銀股價推上高點:自20日宣布以來,截自6月24日軟銀在日本股價已上漲超過7%。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