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宅品味

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分析,問題不只出在有錢人

Smart智富月刊

發布於 07月02日01:00 • 卡哈.莫蘭 更新時間:2025-06-28

以前,大部分的買房貸款都是由社區的建築融資合作社(building society)提供,這些合作社從18世紀延續至今。建築融資合作社集結了當地居民的存款,以幫助其他成員籌措蓋房子的資金,如果你記憶力不錯的話,可能會發現這些合作社跟德國常見的信用合作社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來說,這些合作社只是暫時成立而已,等到每位成員都有了房子,合作社就會解散。在過去,建築融資合作社很少發生擠兌的情況。後來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英國的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在多家建築融資合作社合併之下誕生;到了千禧年,北岩銀行甚至推出房屋市價125%的房貸。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北岩銀行成為第一個倒下的金融機構。

經濟學家喬許.萊恩柯林斯(Josh Ryan-Collins)曾表示,我們面對房市的處理方式帶來了惡性循環:由於土地的數量基本上固定不變,銀行借錢給民眾買房的方式推升了土地價格,在熱門地區更是如此。隨著房價上漲,人們得借更多錢來買房。由於高房價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當有利,所以銀行提供了更多的貸款,進一步哄抬價格。這些貸款並非用來資助新屋的建設,大部分的錢似乎都只是用來推升現有房產的價格。為了進一步延續這個循環,大家更常使用再抵押貸款來購買汽車等大型商品。因此,房貸也推動了其他領域的消費0。

許多人會把住房問題怪罪到有錢人頭上,這並非毫無道理。以大部分的商品來說,人們通常買到某個程度就會滿足「即使收入翻倍」,你也不會因此購買兩倍的香蕉。但是以空間來說,大家總是想要得到更多。證據顯示,收入增加會讓人們砸更多錢在居住面積上。舉例來說,1998年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收入增加10%,人們在居住面積上的支出會增加超過15%。因此,有錢人想要獲得更多空間並不稀奇,尤其在城市中更是如此。在1995年到2004年間,曼哈頓每平方英尺(約0.028坪)的價格從324美元(約合新台幣1萬元)上漲到767美元(約合新台幣2萬5,000元)。在英國,外資對房市的投資也節節攀升,這些投資人通常都是全球各地的菁英分子。

更讓人不安的事實是,問題不僅僅在於富人,而是整個社會都將住房視為一種投資手段。在英國,一般人愈來愈有可能當房東,自從1996年「買房出租」(Buy-to-Let,BTL)問世以來,這種做法愈來愈受歡迎。其中不少房東確實很有錢,有的則是企業房東;但是也有很多房東的收入與房客差不多,他們只是將房產作為賴以維生的資產。私人房東擁有全英國五分之一的住宅,而「買房出租」風潮也跟房價上漲有關0。雖然對許多人來說,出租是明智的選擇,隨著年紀漸長似乎更應如此,然而,這種趨勢從整體上卻可能加劇住房危機。

延伸閱讀
房價長期上漲的真相》台灣房價為什麼愈打愈高?專家:這3件事是最大關鍵
小宅當道,全因高房價造成嗎?房市專家點出7大因素

書籍簡介_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教你看懂當代七大社會問題背後的經濟脈絡

書籍簡介_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教你看懂當代七大社會問題背後的經濟脈絡
作者:卡哈.莫蘭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4/17

作者簡介_卡哈‧莫蘭
倫敦政經學院(LSE)的研究員,合著有暢銷書《經濟政治學》(The Econocracy)。慈善機構「重新思考經濟學」的終身成員,該組織致力於更好的經濟學教育,並與其他成員一起在BBC發表專題報導。經營YouTube經濟科普頻道「Unlearning Economics」,該頻道擁有近16萬訂閱者、5.3萬名X粉絲,並且剛剛推出了一個Podcast。目前居住於倫敦。

譯者簡介_林敬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翻譯領域涵蓋兒少文學、商業管理、心靈勵志、語言學習、科技等。譯有《高盛首席分析師教你剖析超級週期》、《為什麼夏天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得流感?》、《隨機思維》、《相信力量》等書。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宅品味相關文章

01

增貸、轉貸、還息不還本,小心風險藏在細節裡!一案例看他為何被迫賣房子

Smart智富月刊
02

IKEA書櫃推薦TOP8!實用又百搭的收納好選擇

100室內設計
03

掃地機器人高度怎麼選?裝潢&挑選前「這樣做」,讓你家清潔無死角

100室內設計
04

衣櫃選購指南!挑選重點、材質類型、衣櫃推薦一次看

100室內設計
05

窗簾顏色眉角多?規劃原則、搭配重點、案例大公開

100室內設計
06

兒童房收納術大公開!從玩具到衣物,整潔舒適就靠這幾招

100室內設計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