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族糕餅香走出來的品牌逆襲:簡單李,把台灣味做成世界禮物
走進「簡單李」的工坊,空氣裡有焦糖與奶油交織的香氣。那不是單純的甜味,而是一種被時間沉澱過的記憶。
從糕餅世家的走廊到自己的舞台
簡單李創辦人李冠勳笑著說:「我對甜點的第一個印象,是小時候站在爸媽的糕餅店櫃檯邊,偷吃剛出爐的餅乾。」那是家已有六十年歷史的傳統糕餅店,父母在爐火間打拚,他在櫃檯、倉庫、廚房間穿梭,看著配方比例、聽著客人閒聊、感受行銷話術的分寸。
店裡沒有寒暑假,他的假期就是收銀、上架、搬貨、進內廠幫忙。雖然曾羨慕同學能去旅行、打球,但那段時間為他日後的創業埋下了許多基礎,對食材比例的敏感、觀察顧客表情的能力、行銷話術的掌握,都在耳濡目染中內化成習慣。
那段日子,甜點帶著家的氣味,按著日常的步調出現在生活裡。多年後,當李冠勳決定離開家族、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時,正值與家人關係陷入低潮的時刻。
「那段時間很掙扎,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走這條路。」
對李冠勳來說,創業是一場往前走的嘗試,也是一種尋找連結的方式。
他認為,「簡單李」這個名字,既是姓氏的延伸,也是一種對初衷的堅守,市場再喧囂,品牌與人生依然要保有純粹的簡單。
從一塊餅乾開始的品牌記憶
2019年,「簡單李」用焦糖夾心餅乾打響名號。酥脆餅皮搭配綿密焦糖餡,層次分明,在節慶禮盒市場掀起話題。李冠勳的理念很明確—餅乾該留在人們的記憶裡,而不只是停留在味蕾,所以他把品牌的探索方向放在「台灣風土」。
於是,鳳梨牛軋夾心餅乾誕生了,酸甜的土鳳梨遇上醇厚的牛軋糖,成為外國旅客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伴手禮。接著,三星蔥鹽胡麻夾心餅也出場,鹹香中夾帶蔥的微辣與芝麻的濃香,讓人一口就嚐到宜蘭的田野氣息與在地氣味。
在市場布局上,李冠勳刻意放慢腳步。他沒有鋪滿各大通路,而是專注在節慶限定與客製禮盒策略,讓顧客在等待中產生期待。新品一旦上市,經常還沒到節日便已售罄,這是市場對品質與創意的直接肯定。
科技腦袋做糕餅 讓品質可複製
2021年,李冠勳決定擴大產能、搬遷新廠,並開始嘗試進駐百貨櫃位。這一步,是風險,也是轉折。
「當品牌被看見,標準就會拉高。你不能只滿足眼前的訂單,要準備好接下更多倍的需求。」
李冠勳的經營思維有著科技業的影子,模組化與數據化被他視為品牌走向長遠的基礎。
在產線上,引進自動化設備取代部分人力,不僅解決人力短缺,也讓品質保持穩定;在研發端,建立實驗室測試流程,精準掌握保存效期與口感變化,讓產品開發不再憑感覺,而是建立在驗證與數據之上。
李冠勳用報表讀懂消費者的喜好,檢視每一波節慶檔期的成效。這套方法,讓品牌在四年內營收破億,並穩定推進海外市場。
「模組化和數據化,不是要取代職人的精神,而是要讓好的品質能被複製、被放大。」這也是他品牌信念堅持之一。
把思念裝進禮盒 送出台灣的味道
2025年中秋,「簡單李」推出全新概念禮盒「瓶信月緣」,靈感來自漂流瓶。李冠勳將紅豆沙與鹹蛋黃奶油包進酥鬆餅乾中,甜鹹交織、口感輕盈不膩,顛覆傳統月餅的厚重感。
「我希望每一盒禮盒都像一封信,有重量、有溫度。」李冠勳說。
對他來說,糕點不該只是節慶的伴手禮,更應該是能傳遞情感的媒介。這份情感,讓海外市場的消費者也能共鳴。
如今,簡單李的禮盒已走進美國、加拿大與港澳的選品店與亞洲超市,成為海外華人與甜點愛好者的節慶必備。海外顧客帶走的不只是一盒餅乾,還有一段台灣的故事,土地的味道、節慶的文化、設計的細節。
在李冠勳眼中,節慶經濟從來不是短暫的銷售高峰,是一場與顧客的長期約定。從中秋到過年,每一次新品都是一次新的相聚理由,也是品牌在市場中持續被記起的關鍵。
節慶經濟的推進器
「簡單李」在海外市場的成功,來自品牌對細節的重視。除了堅持使用台灣在地食材、將包裝與文化故事結合,也針對不同市場調整風味。每一次節慶限定商品上架,往往都是話題與搶購並行。
根據Dataintelo研究報告,全球食品禮盒市場有望由2023年的125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20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6.1%,台灣與亞太地區的食品禮盒市場也正在快速成長的道路上。這對「簡單李」而言,意味著更大的舞台與更多可能,將台灣味推向世界。
「我們不急著拓店,最重要的是,穩定提供顧客信賴的品質與服務。」
李冠勳要用「簡單」與「質感」四個字,從家族老店的櫃檯,到如今走向世界的禮盒,他將甜點變成時間裡的記憶標籤,「簡單李」寫下的,是一段讓人嚐得到溫度、記得住味道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