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稅暫疊加、政院談判不利? 中經院學者舉美日談判細節打臉
即時中心/徐子為報導
台灣的關稅稅率日前終於掀牌,暫定為20%,由於相較日韓15%(但附帶於美國本土投資保證)高,又因暫行稅率為既有關稅上疊加,行政院團隊再被批評談判不利、黑箱。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指出,對等關稅原則都是疊加,不疊加是例外,台灣還沒談完當然適用疊加;儘管連也贊成貿易談判應該讓國內多參與,但他舉日美談判過程,指出日程緊促國內很難參與。
連賢明說,就他看來,好不容易半導體關稅台灣看起來有點樂觀,但這幾天又開始吵對等關稅台灣是不是疊加,對此他發表以下幾點評論。
連賢明首先指出,對等關稅原則都是疊加,不疊加是例外。目前只有歐盟、日本在談判時,成功把不疊加條款納入;而台灣現在是「暫定」稅率,談判還沒完成,當然是適用原則,不可能是適用例外。連也舉韓國為例,韓對對美投資提高到 3500億美金,都還沒有換到不疊加條款,如果台灣現在談到一半就適用不疊加條款,那韓國總統不是哭死?
針對有人抱怨說政府談判團隊能力差,連賢明比喻,貿易談判堪比棒球比賽,每次台灣隊出去比賽,鄉民都信誓旦旦說哪個投手、哪個打擊策略才會贏,一群鄉民都比教練還厲害。他拿打經典賽資格賽為例,諷網友當時罵教練調度失敗輸給西班牙,然而最後反敗為勝的時候,一堆人又買雞排「洗門風」。
接續台灣棒球隊比喻,連賢明指出,其實台灣球員就那些人,每次組隊也這些球員,同樣的,不論藍或綠執政,派出去貿易談判的就是那些人,幕僚也是中經院或台經院。藍綠同樣一批人,沒有什麼黨派之分。
關於談判黑箱疑雲,連賢明也贊成貿易談判應讓國內多參與,但連分析,川普是故意把貿易談判變得很難透明化。連指出,過往貿易談判都是用「年」來算的,過程包含雙邊先磋商要開放的項目,再針對受影響產業做分析,開公聽會進行產業溝通,後面貿易談判有成果先簽草約,兩邊再回去確定後簽正式合約等進程。
連賢明進一步指出,但這波美國川普談對等關稅是用「天」在算的,九十天要談一百多個國家。連說,川普慣用談判策略是先用很高的稅率威脅,然後再提出一個沒有那麼不合理的對案,在很短時間內要對方決定是否接受。連舉日美談判過程為例,日本代表去了美國7次,幾乎沒有談成什麼結果,但第8次時日代表直接被帶到白宮,川普當場把對美投資從四千億喊到五千五百億,要求馬上打電話給日本石破茂首相,現場決定要不要接受。連反問,這過程哪個環節日本可以再和國內溝通?要用哪一版協議和國內溝通?所以即便到現在,日本還是沒有對國內公布正式的簽約文件,據說日本談判代表承認,整個談判都沒有書面簽約。
將焦點拉回台灣,連賢明認為美國對等關稅對台灣主要影響的是台灣國內傳統產業,連坦言傳產幾年真的蠻辛苦,匯率、稅率都對他們不利。盼台灣談判會有好結果,能納入稅率不疊加條款。
不過連賢明也提醒,川普貿易談判是很現實的,低稅率要拿大投資或大採購來換,就連美國「最鐵」的盟國以色列,稅率也是拿15%,而不是英國的10%,韓國花了3500億美元投資美國,都沒換到稅率不疊加條款。連也拋出問題,假設台灣真的鐵了心要換到這條款,大家能不能接受對美幾千億美金的投資或採購?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