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 0731》民間有貨櫃、人力、善意,卻無政府統籌需求,安置持續卡關(災後 25 天)
丹娜絲颱風掀飛 3.4 萬個屋頂,大雨一來更添危險,亟需安置。可彈性移動的貨櫃屋,適合農村長者無須離家即可避難,但政府並未啟動安置方案,目前僅靠少數熱心人士自掏腰包,將貨櫃屋送進災區。
業者表示,貨櫃數量、技術或人手都不是問題,租金也與政府「租金補貼」相當,但急缺的是「統籌調度」的平台,究竟哪些人最需要?如何運送?皆須政府主責。此外,台灣長年面對風災、地震,應儘速建立貨櫃屋救災的經驗值,才能做好萬全準備。
熱心老闆娘免費出借貨櫃屋,呼籲大家一起幫
台南白河,正午時分。「大方貨櫃」廠區裡傳來木工聲響,汗水與鋸屑飛濺在空氣中,老闆娘方張金鳳捲起袖子、拿著工具,在烈日下趕工裝潢貨櫃屋。「平常我不用自己動手,但現在是災民需要,我也該下來幫忙。」她額頭滿是汗珠,身上沾滿木屑,看不出半分老闆娘的氣派,卻多了幾分親切與踏實。
丹娜絲颱風後,大方貨櫃已免費出借超過 20 間貨櫃屋給嘉南地區災民。方張金鳳表示,接到不少議員、立委和鄉長的請託,希望能協助安置受災戶。「需求真的很大,可是我們做不出來了。」她除了不收租金,連每趟吊掛的運費也都自掏腰包,「一次幾千元跑不掉」。
善意也有難題。她坦言,大家不敢大聲宣傳是怕「免費」兩字讓需求失真。「有些人不一定真的需要,但一聽到有貨櫃屋就來要。」她認為市府若能協助前期調查與分配,會讓資源更有秩序送到需要者的手上。但說到這,她語帶保留:「說真的,我也不抱太大希望。大家都看得出來,很多時候是民間做得比政府還好。」
方張金鳳長年熱心公益,成立「台灣千歲大方慈善會」,她說這是受方府千歲的啟發,希望能拋磚引玉、帶動更多人行善。「空貨櫃我有,能捐就捐,只是裝潢真的需要人手。」她誠摯呼籲有技術的裝潢工班、吊車業者,哪怕只出一份力,對災民來說,都是一份溫暖的希望。
租屋毀、補助無著,貨櫃屋落腳泥地成救命棲身所
記者跟著新完成的貨櫃屋,一路來到嘉義水上的一塊空地,目的地是一片濕軟爛泥,災民徐翊泰打算用幾個舊輪胎墊高,把貨櫃屋撐起來。方張金鳳不嫌髒亂,脫下鞋子,赤腳踏進泥地,泥濘幾乎淹到小腿。
她與前來協助的台南市議員李宗翰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貨櫃屋安穩就定位。因為地勢不平、操作困難,她還另外包了紅包給吊車司機,感謝對方辛勞。
徐翊泰與母親魏麗淑原本的家,屋頂在颱風中飛了,母親當晚還被天花板砸傷頭部。更讓人無奈的是,房子是租的、戶籍也不在當地,補助金被房東領走,他們卻無法獲得任何協助。房東嫌目前工資貴,不願意找工人來修屋,母子倆只能寄住親友家,日子一過就是三個多星期。
「別人也有家庭,我們不能一直打擾人家……」魏麗淑說到這裡忍不住紅了眼眶。從颱風夜後,她沒睡過一晚好覺。直到透過民代協調,方張金鳳願意借用貨櫃屋,再加上附近有善心的地主同意放置貨櫃屋,被社會救助網「漏接」的母子倆才終於有了落腳之處。
雖然貨櫃屋裡什麼都沒有,上廁所得去附近廟裡,洗澡要借朋友家,三餐只能外食,但魏麗淑站在屋前、望著這個屬於自己的小小空間,情緒再也壓不住:「這樣就真的很好了,終於有個家!」
屋頂破洞難遮風雨 東山長者獲貨櫃屋安身
台南東山,70 歲的蔡永漢有棟老房子,外觀仍保留著昔日風華,可惜遭丹娜絲颱風摧殘,屋頂被打出幾十個破洞,整間房子彷彿成了漏水的篩子。他鋪了帆布暫時遮雨,但每當風一吹,帆布就會移位。他苦笑著說:「帆布拉去這邊,雨就從那邊滴下來」,根本像在跟雨水玩躲貓貓,怎麼也抓不到它。
蔡永漢每天冒著危險上屋頂調整帆布,筋疲力盡,卻無法安穩休息。他感嘆地說,公所協助舖完帆布後就沒再來過,「沒想到為我送來安身之處的,竟然是從來不認識的人。」
方張金鳳為蔡永漢送來的是一間「店面型貨櫃屋」,因為原本訂屋的客戶延後使用,她便立即調度出來救急,沒有絲毫猶豫。她總將善舉歸功於神明,自己只是執行的一分子,「我只是被指派來幫忙而已。」
把貨櫃變成家,貨櫃屋市場成熟、願協助災民
記者隨後走訪位於仁德的三立貨櫃,總經理黃泳仁指出,「921 地震發生後,父親隔天就把貨櫃屋送進埔里災區,讓災民能儘快安置。雖然那時的貨櫃非常簡單,但災民一看到,眼神都亮了,彷彿看見救星。」從那之後,三立貨櫃便立下目標,要把貨櫃改造成「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貨櫃原為海運而設計,能載運數十噸重物,在海上歷經多年風浪、層層疊疊,仍不變形,結構非常穩固。黃泳仁表示,雖然台灣早期多將貨櫃用於檳榔攤、工寮、簡易宿舍,但如今貨櫃屋市場早已成熟,許多民眾以此作為長期居所,對於隔熱、防潮與空間設計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三立在改裝方面已有豐富經驗。
黃泳仁表示,三立曾支援楠西地震,這次丹娜絲颱風災情嚴重,若災區有需求,他有信心說服現有客戶延後交屋,優先將產能投入救災。「一般改裝只需要一、兩天,雖然目前工期已經排到兩個月後,但我們會想辦法調整。」而即便是為災情趕製的貨櫃屋,在災民回到家園後,三立也能回收再利用,「這類空間彈性很大,不太擔心租不出去。」黃泳仁說。
民間備貨櫃、人力、善意 卻無人統籌需求
目前災區的貨櫃屋安置全靠民間自發協調。方張金鳳忙到無暇接電話,仍不願停下雙手;也有三立貨櫃這樣已有量能與經驗的業者,願意主動排單協助。然而,要讓這些熱心轉化為實際行動,卻得靠人脈牽線與偶然的機緣。
業者黃泳仁表示,台灣長年面對風災、地震,應該儘速建立貨櫃屋救災的經驗值。20 多年前 921 地震時,他們主動把貨櫃送到埔里,如今他們也準備好了,卻沒有人來告訴他:「哪裡有人有需要?」
從現場實況來看,並不是缺貨櫃、缺技術或缺人手,甚至不是缺經費,因為即便收租金,兩位業者的費用都是政府「租金補貼」可以負擔的程度,目前缺乏的是一個統籌調度的平台。
誰來決定哪些人最需要、誰能優先使用、該送到哪裡、怎麼送——這些原本應由政府擔起的工作,如今成了民間各自為政的狀況。有資源的人出不去,有需求的人等不到。
政策空窗未補位 安置需求被「看不見」
嘉義縣社會局副局長鄭美玲表示,丹娜絲風災發生後,國土署曾表示將針對災民提出「整體規劃措施」,但至今已過 20 多天,中央仍未有明確政策出爐,地方政府只能先就手頭個案應變處理。
鄭美玲指出,與民政系統核對後,嘉義縣盤點出的「最緊急個案」包括獨居長者、老老相依、低收入戶、以及房屋嚴重受損的住戶,共計 257 件。根據社會局的瞭解,已有 247 位災民選擇依親安置,其餘僅有 2 人外租、8 人仍留在破損住所。
鄭美玲坦言,社會局目前主要任務是媒合修繕資源、處理屋頂毀損,「目前沒有聽說有安置的需求」,但也會請第一線社工特別關注弱勢戶的情況。
災後安置卡關,民間熱心難敵政府無作為
台南災民同樣陷入「制度看似完備,卻未能貼近災民真實需求」的僵局。台南市政府社會局長郭乃文日前面對記者提問時表示,不便回覆有多少需要安置的個案;新聞處則稱,已將需要救助的災民名單轉交慈濟,彷彿責任就此結束。讓人不禁懷疑,是市政府在指揮災後救助,還是慈濟取而代之?
台南市議員李宗翰指出,市府社會局仰賴各區公所社會課掌握第一線災情,以他的理解,後壁、東山、白河等區其實已有掌握需要救助的住戶狀況,但若社會局未主動、明確下指令,例如請求「請優先排序最需安置的前三個對象」,區公所便不知道要提供。這導致市府雖然意識到有大量災民需求,卻始終缺乏精準名單,資源下放也只能平均分配、無法對焦急迫性。
「用區公所交出來的名單排序,協調貨櫃屋業者進場,這才是最理想的作法。」但李宗翰直言,若高層沒有勇於任事的承擔、組織文化欠缺主動精神,基層公務員也只能聽命辦事、無法越俎代庖。真正的問題,不在缺物資,而在缺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