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冷藏也沒用?黴菌最快5天就長出來,這些食物最危險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28日07:05 • 發布於 10月28日16:00

看見麵包長黴,你會怎麼做?台灣濕熱氣候讓黴菌無孔不入,不只影響食物保存,更可能悄悄傷害健康。專家提醒,食物發霉不只是浪費,嚴重時還會對肝腎造成致命威脅。

麵包發霉只切一角?小心黴菌已深入核心

台灣氣候長年高溫潮濕,是黴菌孳生的溫床。當環境溫度落在攝氏30~38度之間,且相對濕度超過80%,就成了黴菌最理想的生長條件。許多民眾看到家中麵包發霉,心疼食物浪費,可能只切除霉斑後繼續食用,卻忽略了黴菌其實早已深入食品內部,超出肉眼所見。

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蔡進相說明,生活中雖不乏如酵母菌等對人體有益的菌種,但黴菌也可能產生黃麴毒素等強烈致癌物;黃麴毒素具有高度肝毒性,長期攝入恐導致肝細胞突變,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而黴菌造成的健康風險不僅止於致癌,東元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天豪指出,對於血液癌症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黴菌感染甚至可能引發致命後果。

「麵包一角發霉,不代表其他部位安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林杏純提醒,黴菌孢子容易在食品中擴散,僅憑視覺切除發霉部位,仍無法保證食物無毒。最保險的方式,是一旦發現黴變,整份食物應立即丟棄。

高雄秀傳醫院腎臟科主任蔣恆斌也強調,尤其年長者為求節儉,常將發霉部分去除後繼續食用,但這種做法實則危險。他警告,食用發霉食物可能導致腸胃炎,甚至嚴重情況如敗血症、敗血性休克,進而引發急性腎衰竭。

五穀堅果放太久?高溫潮濕下最快一周發霉

黴菌產生的毒素對身體的影響不容忽視。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指出,黴菌即是真菌的一種,其代謝產物──真菌毒素,可能損害肝腎功能,他提醒,像是五穀雜糧、堅果等食物,若在高溫潮濕環境下保存不當,大約5~7天內就可能發霉。

張天豪補充,黃麴毒素存在範圍廣泛,除了堅果、花生、玉米等常見農產品外,也有可能污染麵粉、鮮奶等食品。謝偉耀也指出,這類毒素無法透過肉眼辨別,必須經食品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污染情形。因此,選購與保存堅果類食物時,應確認是否在保鮮期限內,並儲存在乾燥、低溫環境中;即便冷藏冷凍,也只是延緩黴菌生長。

不小心吃到發霉食物會怎樣?

針對不慎攝入發霉食物的情況,林杏純說明,健康成人不小心誤食,通常不致有太大影響,但若出現劇烈嘔吐、腹瀉等症狀,仍應立即就醫。蔣恆斌則提醒,黴菌毒素不僅傷害消化系統,還可能引起全身性重症反應,需高度警覺。

此外,皮膚接觸也是黴菌進入人體的管道之一。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何翊芯指出,免疫功能低下者或皮膚有傷口者,若接觸到受黴菌污染的物品,再觸摸傷口,黴菌便可能侵入體內,造成感染。

綜合專家意見,正確保存與處理食品是預防黴菌危害的關鍵!食物應存放於乾燥陰涼處,並避免久置,若發現任何黴斑,即應整份丟棄,切勿心存僥倖,以免因小失大。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黑木耳、燕麥、秋葵這樣吃竟是失眠救星!睡不著、半夜容易醒都有救了

黃仁勳最愛的麵包曝光!營養師揭熱量地雷麵包 挑選避開這些關鍵字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