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裡躺一晚:伴著蟲鳴入眠、推門眺望天門山,張家界「畢茲卡」,讓你與世界只隔一層帳篷布
在張家界深山裡,帳篷竟能比酒店更舒適。畢茲卡把野性與奢華揉合,既保有吊腳樓靈感的簡樸設計,又能在夜裡伴著蟲鳴入眠、清晨推門眺望天門山。這裡沒有刻意的裝飾,卻有最真實的自在,讓旅人於顛簸之後,回到自然的懷抱。
© 陳育陞/旅讀
經歷了白日的飛天遁地,終要回到一處安放身心。對旅人而言,畢茲卡的帳篷,就是這樣的落腳點──既野,又奢。
前往畢茲卡營地的路,也是一段奇幻冒險。晚上10點多,我們打車抵達畢茲卡另一位主理人宋姐提供的地址。定位在武陵源景區梓木崗門附近,只見她開著一輛紅色皮卡從黑暗中現身,招呼我們上車,「到酒店還有1公里的路。」
這1公里路並不輕鬆。宋姐從公路拐進顛簸土路,四周樹木高聳,有種前往百岳登山口的錯覺。搖晃中,遠方燈火閃爍,片刻後皮卡停在一片碎石空地上,「到啦。」
我們終於抵達隱身在張家界森林深處的神祕酒店──畢茲卡。
© 陳育陞/旅讀
野奢,因野而奢
很難想像深山裡會長出這樣一座酒店──雖是帳篷,卻有完善的空調、淋浴設備,與星級飯店無異;家具與備品質感亦令人欣喜,低調展現了主人不凡的品味。走出帳篷,在夜色中,裴總與宋姐為我們生火烤肉,「餓了吧?在畢茲卡,就是自家人。」
談起帳篷形式,宋姐坦言並非噱頭,而是因應土地政策、同時保持環境原貌的選擇。高腳架靈感源自張家界土家族吊腳樓,建材則取自當地石頭與木材,「我們的設計追求極簡,保留原始質感,讓人沒有距離感,也不怕碰壞什麼昂貴裝飾。」
在裴總與宋姐眼中,帳篷只是載體,真正的核心是讓人與自然更親近──「野奢」在此獲得更本然的定義──最奢侈的幸福,是與山野為伍。因此,畢茲卡致力與當地專業嚮導及藍天救援隊合作,帶領旅人離開人造水泥舖路,尋找野生的自然路線,每一條路線都由裴總與宋姐帶著兩個5歲女兒一起試過,確保安全。曾有客人向宋姐說:「這才是在登山,而不是在遊樂場。」
© 陳育陞/旅讀
獻給知音的山林詩篇
愛上畢茲卡的,多是厭倦五星級酒店、渴望回歸自然的旅人。宋姐說,客人年齡大多35歲起跳,有社會歷練與一定的消費能力,並且能夠認同畢茲卡「不在景區,而在生活」的旅行方式。「台灣客人特別好玩,老愛圍著菜園轉,還有人離開前特地問了醃蘿蔔做法,後來做完還拍照傳給我們。」
來到畢茲卡的旅人有個共通點──更傾向安靜的體驗,不需要過多的裝飾與安排。裴總說,曾有歐美客人請管家關掉營地的音樂,因為他想好好享受大自然的蟲鳴與風聲;而裴總也會請管家不要過度打擾旅客,留給旅客最自由的時光。這些客人默默來去,不愛在網路上留下評論,而是直接介紹朋友再來。宋姐把這種吸引力比喻成「磁場」:「我們的磁場,只會吸引對的人。」
© 陳育陞/旅讀
旅行與生活沒有邊界
夜深靜下,我躺回帳篷,空氣裡瀰漫著夜的吐納,我與世界只一布之隔。潔白柔軟的大床將夢境輕輕托向銀河,蟲鳴聲成了最天然的白噪音,讓人沉沉入睡。
晨起拉開帳篷,360度的展望令人心曠神怡,遠方靜靜矗立著天門山與寶峰山,還能眺望百丈峽谷。再到菜園裡繞繞,向採菜阿婆微笑致意,猜測她手中的野菜會不會成為今日餐桌佳餚;抑或順著原始山徑走一回,感受汗水滑過背脊、踏足泥土的那份充實感受。
「不是想把自然變成商品,」我想起宋姐曾說過的話,「只是想把最真實的東西,分享給需要它的人。」
離開前,我問起抵達前那1公里的土路。裴總笑說,那段路是刻意保留的:「這是一個從城市到自然的過度。當你經歷了這段顛簸,恰好在心境轉換之際抵達,那種從喧囂切換到寧靜的感覺會被無限放大。」
在張家界,畢茲卡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 陳育陞/旅讀
張家界畢茲卡森林野奢帳篷度假酒店
地址張家界武陵源區抗金岩村向家組28號
訂房管道Trip.com或洽微信18074468488
© 陳育陞/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10月號第164期《任務代號──張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