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季凡觀點:風險越高,真的報酬越高嗎?

風傳媒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季凡
(示意圖/取自pexels)

近期美股屢創新高,高 Beta 題材風光一時。據《華爾街日報》2025 年 7 月 24 日報導,自 4 月 8 日低點以來,景順 S&P 500 高 Beta ETF(SPHB)領先其低波動 ETF(SPLV)46 個百分點,不少在「解放日」動盪後轉向保守的投資人因而扼腕。

《華爾街日報》報導:Volatile Stocks Have Won Amid Tariff Turmoil—But Boring Can Be Beautiful Again

比較:景順 S&P 500 高 Beta ETF SPHB vs 低波動 ETF SPLV。 座標:X=4/8 市場低點至 7 月底;Y=累積價格報酬%(4/8 設為 0)。 圖表來源:華爾街日報

然而,承受更大波動,長期未必賺得更多。實證已動搖那條「金科玉律」——這正是所謂的「低 Beta 異象」(Low Beta Anomaly)。低波動股票不僅讓投資人睡得更安穩,長期表現往往還更勝一籌,而非更差。

Real-world examples have upended that holy writ, though: the so-called low-beta anomaly. Less-volatile stocks not only help investors sleep at night but even seem to do a bit better in the long run, not worse.

把時間尺度拉長到學術研究:Baker、Bradley 與 Wurgler(2011)以 1968–2008 年美股資料證實,低 Beta/低波動組合在長期累積報酬與回撤控制上都優於高 Beta/高波動組合,與教科書式「風險愈高、期望報酬愈高」並不一致。作者將此現象連結至行為偏誤(如「彩票偏好」、過度自信、代表性偏誤)與制度性限制(基準考核、追蹤誤差壓力與槓桿約束)等因素。

用數字說話:若在 1968 年把 1 美元配置於最低波動分位的股票組合,2008 年可累積至 59.55 美元(實質約 10.12);反之投入最高波動分位,最終僅餘 0.58 美元(實質不足 0.10)——長抱高波動,四十年間幾乎被實質清零。

說明:每個月把全市場股票依過去最多 60 個月的波動排序成五等分,用市值加權買進各等分的整籃股票,持有一個月,月底再依新資料重排並再平衡,一路滾到 2008。

以 Beta 分組與僅納入大型股檢視,結論同樣成立:低風險長期勝出且路徑更平順。研究以 1968–2008 年資料顯示,不論用「波動度」或「Beta」度量,且不論全市場或只看前 1,000 檔大型股,低風險皆長期優於高風險;其優勢來自較低波動帶來的複利效應(Volatility Drag 較小),使資產曲線更平滑。

為何市場沒有把這個「便宜」套利抹平?

主要有兩股力量:其一,行為偏誤。投資人對「彩票型」報酬的偏好、代表性偏誤與過度自信,會推高高波動股票的估值、侵蝕其後續報酬。其二,制度摩擦。多數機構受固定基準/追蹤誤差考核與槓桿限制約束:低 Beta 高 Alpha 資產雖優,但會拉低投組 Beta、抬高追蹤誤差,經理人缺乏加碼誘因;若又無法以槓桿把 Beta 調回 1,錯價便難以被套利而長期存在。

低波動特別「管用」的時候,多半是盤整或下行。以 2022 年熊市為例,景順低波動 ETF 僅跌 16%,高 Beta ETF 跌 29%;而 2025 年 2–4 月那波回檔,高 Beta 也落後低波動 23 個百分點。

這說明,反彈與亢奮期高 Beta 衝得快,但在長期複利的賽局中,回撤更小的低波動往往更佔優。

投資啟示

別用近期贏家擴大曝險。就算只買指數,也可選對「飆股」曝險較低的版本;主流市值加權指數會自然把權重往近期贏家傾斜,而等權重或價值等因子的「Smart Beta」不會。

說明:Smart Beta 是介於被動與主動間的規則式指數/ETF:不按市值加權,依因子(等權、價值、低波動、品質、動能等)配置。

把低 Beta 當核心。1968–2008 的實證顯示,低波動/低 Beta組合長期同時具備較高平均報酬與較小回撤;其優勢與較低波動的複利效果有關。用跨產業、跨國分散,靠「較小回撤 × 複利」累積勝率,而非追逐題材。

用風險預算取代追蹤誤差。基準考核與 Beta 偏離造成的追蹤誤差壓力,會抑制經理人配置低 Beta 資產;先訂您的年化波動/最大回撤承受度,再回推資產配置,比季季小贏指數更貼近家庭資本的可持續性。

工具理性:先降風險、再小幅加槓。於合規前提下,對低 Beta/低波動組合施以有限槓桿以校正至 Beta=1,可將其較高之風險調整報酬(Sharpe)轉為市場風險下之更高期望報酬,並緩解 Beta 偏離導致之追蹤誤差;惟須嚴格執行風險管控。

說明:例如先用 Beta≈0.7 的低波動組合,再放大約 1.4 倍,使風險回到市場水準。

一句話總結:資料與制度現實都在提醒我們,「風險越高、報酬越高」不是鐵律。短期多頭高 Beta 常領漲;拉長時間,複利多半站在低波動這一邊。面對漲多後的躁動,與其追刺激,不如以低 Beta 為核心、明確風險預算與分散配置,讓投資回到「睡得著、走得久」的正軌。

WSJ 的觀察與長期研究指向同一結論:把波動當成本管理,而不是勇敢的勳章。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推薦閱讀)中國股市衝上10年新高,散戶也跟著進場了!這波牛市能跑多遠,法人點出關鍵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2

2025蘋果秋季發表/8大亮點+台灣售價曝!史上最貴、取消這配色果粉崩潰

三立新聞網
03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04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5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