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電網韌性 01》電線桿地下化十年牛步,台電認沿海不可行,但桃園、七股綠能區已地下化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26日12:03 • 發布於 08月26日03:13 • 上下游新聞

丹娜絲颱風造成 2500 支電線桿倒塌,讓嘉南沿海地區停電長達三週,創下歷史記錄。外界質疑,電線桿受災並非首次,為何不能儘速讓電線桿地下化,徹底防災?

《上下游》調查,十年來歷屆政院均承諾電線桿地下化,但台電認為,沿海易淹水區並不宜地下化,然而桃園沿海同樣易淹水,卻已完成地下化;而同樣在嘉南沿海的大型綠電案場區域也已採取電線桿地下化,為何其它地區不能進行?本文訪問各界專家,進行專業對話。

地下化承諾年年有,落實卻遙遙無期

電線桿地下化是喊了多年的老議題,早在 2015 年,黃志雄等多位立委就建請台電須編列電桿地下化足額預算,並不得要求地方政府共同分擔,透過分年、分期管線地下化工程之施作與預算足額編列方式,讓電纜電桿地下化能加速順利進行。

2015 年蘇迪勒颱風,創下史無前例的 450 萬戶停電,電線桿倒近千支;2016 年 9 月莫蘭蒂颱風再度吹倒 487 根電桿,超過百萬戶停電;同年 10 月,梅姬颱風又造成全台 600 根電線桿倒塌、超過 400 萬戶停電,每回都有電線桿地下化的聲音。

即便不是每次颱風後就會提出,不過歷任行政院長——從林全、賴清德、蘇貞昌到陳建仁——都曾指示台電研擬並推動電線桿地下化工程。

台電搶修人員於七股區三股高桿進行電桿倒斷復舊搶修。(照片出處/台電網站)

台電:沿海不宜地下化,桃園沿海、七股綠能區皆以地下化

面對外界要求加速電纜地下化的聲浪,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對《上下游》表示,事實上 2015 年並未編列相關地下化預算。他同時強調,「地下化並非萬靈丹」,沿海易淹水,電線桿地下化後的維修與搶修將更為困難。

然而,回溯過去的中央政策與地方實例,卻呈現不同訊息。首先,2016 年,行政院長林全曾指示台電研究電纜地下化方案;當時經濟部國營會官員吳豐盛曾估算,電線桿地下化的成本大約是架空線的八倍,若以每公里約新台幣 2,000 萬元計算、全台約 4 萬 1 千多公里、實施費用逾 8,000 億元,故政府當時提出「以颱風常斷線、搶修困難或迎風面沿海路段為優先下地區域」的分區策略,而非一律排除沿海地帶。

其次,地方政府也有實際推動的案例可資參考。桃園市在 2017 年編列約 4 億元,推動蘆竹、大園、觀音與新屋等沿海地區的地下化工程,工程總長約 22.8 公里,計畫拔除 575 支電桿,並移除約 253 公里的架空纜線,顯示沿海迎風面路段具體可行且已有先行實作經驗。

事實上,台南七股與學甲沿海地區易遭淹水,但當地為光電案場集中區,許多綠能的高壓電纜亦已地下化,並直送台南科學園區,與台電「地下化不利於沿海及淹水區」的說法有所矛盾。

七股大型光電場電纜已地下化,全區未見電線桿。(攝影/林吉洋)
桃園市府與台電公司共同拔除沿海地區電線桿。(照片出處/桃市府新聞)

反對地下化學者:全面地下化成本過高,關鍵在電網韌性

針對台灣電線桿是否該推動全面地下化,學者間有不同看法。

義守大學電機工程系名譽教授陳朝順指出,地下化雖然能減少電桿損壞風險,但成本極高,未必是可行之道。他表示,台灣電纜地下化的程度在全球已屬前段班,甚至高於東京、京都等國際大都會。而且一旦發生故障,地下電纜的檢修難度與時間成本都遠高於地面設施。

與其全面地下化,陳朝順認為,更應著眼於提升電網的韌性,也就是讓不同電力線路具備互為備援的能力。如此一來,只要變電所仍可運作,特定地區停電時,電力便能迅速由其他路徑供應,維持幹線穩定供電。「這是各國都在推動的方向,台灣還有努力空間。」

丹娜絲颱風造成大量電線桿傾倒,台電即便全力搶救,也花了超過三個星期才全面復電。(攝影/楊語芸)

贊成地下化學者:提升城市韌性,電力系統也該進入新時代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施武陽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現代進步國家普遍推動「共同管道」政策,將電力、電信、網路、瓦斯等基礎設施整合並埋入地下,不僅提升安全性,也有助於災後維修。台灣雖然也在推動地下化,但各地進度不一,都市地區推得快,鄉村地區因人口稀少、風險容忍度較高,相對較慢。

「電線桿原本只是愛迪生為了展示電網而架設的,是很古老的設計,早該被淘汰。」施武陽直言,以現代國家的標準而言,地面電線桿不該再存在。他指出,丹娜絲颱風帶來 16 級強風,顯示過去針對風災的防護設計強度已不足,應將此災害視為重新檢討公共設施標準的契機。

他呼籲,政府應擬定更具遠見的地下化規劃,按地區條件與風險排序分階段執行;而社區與居民也應主動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防災能力,「國家不只是政府的,是每個人的,我們都有責任參與這場轉型。」

丹娜絲颱風造成高壓電塔傾倒、變型。(照片出處/台電網站)

專家:推動「共同管溝」 十年內整合地下化

民間綠能倡議人士方儉同樣指出,推動電纜地下化,不能只著眼於電力,而應將電信網路、瓦斯、自來水等各類民生管線一併整合,採取「共同管溝」模式。這樣做能避免重複施工與資源浪費,也是許多進步國家早已建立的作法,「不要每天都有不同的單位來挖馬路」。

他也建議,地下化工程可規劃十年的改善周期,透過公共事業單位、專家學者與居民共同參與公聽會,依照地區風險與工程可行性進行排序,並建立完整的行政程序。

此外他指出,電線桿地下化效益不僅止於防災。移除電線桿與空中電纜能改善市容景觀、提升城市形象;地下電纜較不易受外力破壞,可降低停電風險;同時減少觸電等公共安全疑慮。即便電線桿地下化維修時確實比較困難,但地下化也讓維護需求較低,長期而言也能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整體基礎建設品質。

學者:維修技術已進步;地下化與否多是費用考量

學者施武陽表示,綠電有不同的配線策略,量體小的案場會透過原有的電線桿輸電,但大型綠電案場可能會直接讓電纜下地。他並且指出,因應極端氣候,更需思考如何超越原來的標準,作出更具韌性的設計,以現在的技術,「地下的共同管道遇到淹水要維修,不是太困難」 。

台電輸變電工程處南區施工處第五工務段工程師則透露,南科需要穩定供電,大型綠能案場的電纜皆已地下化,「電纜本身不怕淹水,只是維修比較困難;電纜有沒有地下化,考量的是費用的問題」。

政府啟動全國地下化規劃,台電:易淹水地區不宜

儘管專家看法不一,台電亦有疑慮,但丹娜絲颱風過後,行政院長卓榮泰已向外表示,責成經濟部與台電啟動全國電纜地下化規劃與評估,將以分年方式逐步推動。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於昨 (25) 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重申,地下化非萬靈丹,台電副總陳銘樹則提到,雖然地下化後的電線桿不會被颱風吹倒,但建設成本是架空電網的十倍以上;他同時強調,電纜地下化後,未來搶修不易。

曾文生表示,台電將就交通部公路總局能核發路證的台 17 線、台 19 線、台 9 線、台 11 線先行提高韌性,預計可強化約 190 公里線路。至於易淹水、地層下陷或土質鬆軟等地區,則將以防災型架空線路維護取代,經費為 22 億元,包括鐵塔維護費 8 億元。

台電也透過公關表示,台電已於 2017 年至 2019 年完成 499.03 公里防災型電桿線地下化工程;亦會於 2027 年底前在全國迎風面、易受風災影響的區域再推動 345 公里地下化工程。至於是哪些路段要地下化?沒有地下化的又要如何加強韌性?台電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針對七股綠電直送南科,已經完成電纜地下化,台電表示,「七股地區綠能電場高壓電纜雖地下化,倘電纜發生故障且人孔淹水時,仍須完成抽水後方能進場修理,有影響搶修時效及延時發電之風險。」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