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是水腫!是深部靜脈栓塞,當下肢單側腫脹又紅又痛時,務必儘速就醫

媽媽寶寶

發布於 10月12日12:00
靜脈栓塞│水腫│下肢腫脹│孕產期間│孕期體重控制

有人用「打怪」形容懷孕歷程所經歷的一切!的確,從備孕、懷孕到生產,每一個階段都像在面對不同的「魔王」或「小怪」,處處是挑戰,時時要小心,才能不斷應對各種狀況!

懷孕,為了讓胎兒能安然在子宮著床、發育到出生,生理狀態出現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有時會帶來一些特定的健康問題,需要醫療介入,「深部靜脈栓塞」正是其中之一的問題,值得孕媽咪特別注意!

認識深部靜脈栓塞

當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發生於靜脈而造成栓塞,稱為「靜脈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產生於較深部的靜脈栓塞則以「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稱之。曹如謹醫師指出,「通常發生於下肢,不過,也有可能發生在上肢、大腦靜脈等其他位置。

萬一靜脈系統的血栓剝落之後,跑入肺動脈而導致肺動脈阻塞,即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由於肺栓塞是相當危險的狀況,因此,如果出現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務必及時就醫,以預防肺栓塞的發生!

深部靜脈栓塞易在孕產期間發生3原因

懷孕和產後發生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5倍,為何孕產期間容易發生深部靜脈栓塞?曹如謹醫師說明常見原因如下:

原因1.孕期的凝血功能會強化

受到荷爾蒙等生理機制影響而有凝血傾向,這是為了維持懷孕期的胎盤功能,以及避免在生產時的大量出血,孕婦的凝血功能也會強化,使得一些凝血因子濃度會增加,抗凝血因子濃度則會降低。

原因2.子宮變大壓迫下腔靜脈

隨著胎兒的成長,子宮變得愈來愈大,壓迫到骨盆腔和下腔靜脈,造成下肢靜脈回流困難。當靜脈血流過於緩慢時,便較容易有血栓在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無形中,提高靜脈栓塞發生的風險。

原因3.孕媽咪活動量減少

少活動將會使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使靜脈血流進一步減慢,而增加「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由於不少孕婦會減少活動量,不免影響風險發生的機會。

靜脈栓塞│水腫│下肢腫脹│孕產期間│孕期體重控制

深部靜脈栓塞發生高危險群

曹如謹醫師指出,「有過血栓病史或家族病史的人,或是凝血因子本身就異常的患者,一定是風險最高的好發族群」。再者則是剖腹產或合併大手術、高齡產婦、肥胖、長期臥床安胎等;然後,是吸菸、多胞胎、會影響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壓、子癇前症)、長時間不活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人工生殖療程而懷孕者,發生栓塞的風險不容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任張芳維解釋,「試管嬰兒療程中,排卵針會刺激卵巢分泌動情激素,可能導致血液變濃稠,進而增加血栓風險,特別是對於本身有血液濃稠問題,或是在療程中合併其他影響(如脫水、久臥)的患者,應特別留意,並與醫師討論血栓的預防措施,例如多喝水、適度活動,以降低血栓發生的可能性」。

張芳維醫師補充,若孕媽咪本身有血液凝血相關問題,或在療程中有出現任何異常症狀,應及時告知醫師,尋求專業評估與建議。他強調,「排卵針治療應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進行,同時留意自身情況,預防血栓的發生」。

當深部靜脈栓塞發生在頸部時

大部分的深部靜脈栓塞發生在下肢,但血栓也可能在其他部位的深層靜脈形成。張芳維醫師多年前曾碰過一個個案,那是一名33歲的女性,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懷上了雙胞胎。在胚胎植入後9天,曾經因為腹脹和體重增加而於當地醫療院所就醫,醫師懷疑是卵巢過度刺激症(OHSS),安排了腹腔穿刺與補充白蛋白的治療;後來,在轉入張芳維醫師任職醫院(三總)的前一天,突然出現頸部腫脹並伴隨頸部及右上肢疼痛、呼吸困難。

張芳維醫師說,經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雙胞胎妊娠6週時,卵巢增大且有大量腹水;頸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顯示右頸內靜脈完全閉塞,血栓與鎖骨下靜脈相鄰並向前行。他讓患者接受靜脈肝素抗凝血治療,入院第17天,腹脹、右鎖骨和上肢腫脹狀況逐漸緩解,患者隨後出院。但出院前,再次以頸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顯示病灶仍持續存在。

不過,在出院後第9天,患者自行停用了抗凝血治療,不久,左側頸內靜脈血栓於出院後第14天完全閉塞。由於患者擔心治療後遺症對自身健康的影響,以及藥物對胎兒的傷害,最後,不得不終止妊娠。術後,患者繼續接受抗凝血治療,頸內靜脈血栓與其他症狀逐漸改善。

張芳維醫師表示,「少數患者在接受排卵針治療後,可能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導致體液滯留、血液濃稠,進而增加血栓的機率」。

靜脈栓塞│水腫│下肢腫脹│孕產期間│孕期體重控制

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

不少孕媽咪進入懷孕後期時,飽受水腫之苦,水腫會使腿部腫脹,而深部靜脈栓塞也會出現腿部腫脹,但兩者的腫脹大不相同!曹如謹醫師表示,「水腫是雙腿都有腫脹現象,但深部靜脈栓塞則僅有單側腫脹,腫脹側的腿圍會比另一側多兩公分,而且會有明顯發紅、發熱且壓痛的症狀」。另外,水腫可透過一些方法改善,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則會持續,並且可能會惡化。

她補充,「因為解剖構造的緣故,右髂動脈容易壓迫到左髂靜脈,所以,發生在左腿的機率比右腿高」。

曹如謹醫師提醒,「孕婦若下肢有紅腫熱痛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或告知產檢醫師」。為避免孕婦無法分辨是單純水腫或深部靜脈栓塞,「產檢時,我會主動詢問檢視下肢,並詢問孕婦是否會覺得腿部疼痛。有的孕婦因為睡不好,而無法讓水腫消散,但這與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會持續有所差別」。

水腫與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差異

特徵

水腫

下肢深部靜脈栓塞

病因

組織液積聚。

深層靜脈血塊。

發生部位

通常為雙腿。

通常為單一條腿。

主要症狀

觸壓凹陷,不痛。

紅腫熱痛。

時間點

通常傍晚加重,休息後改善。

症狀持續且可能惡化。

潛在危險

通常為良性,但需注意是否為其他疾病徵兆。

需立即就醫,可能導致肺栓塞。

(水腫與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差異)

深部靜脈栓塞確診檢查與治療

曹如謹醫師指出,若懷疑孕婦有深部靜脈栓塞,會安排轉診心臟血管外科,除臨床症狀的評估,還會進行超音波檢查。

張芳維醫師表示,確認診斷後,為了防止血栓繼續增大,並避免血栓脫落隨血液流動至肺部,造成致命的肺栓塞,臨床上,會立即給予藥物治療,「一邊施打抗凝血劑,一邊追蹤凝血功能,若追蹤的結果變差,則會調整藥物」。如病情穩定,醫師會逐步將針劑轉換為口服抗凝血劑。

曹如謹醫師補充,「由於50%的靜脈栓塞發生在產後,又以產後1週的發生率最高,通常產後還會讓產婦使用抗凝血劑,約6~8週,繼續追蹤評估」。

靜脈栓塞│水腫│下肢腫脹│孕產期間│孕期體重控制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方式

曹如謹醫師提醒,即使不是深部靜脈栓塞高風險群,也依然要做好預防!她提出以下預防方式:

1.孕期多活動

「血液流動性不佳時,易有形成血栓的可能,建議孕媽咪日常多走動,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孕前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她建議,可先把運動量減半,再視個人狀況,慢慢增加運動量。

2.注意孕期體重控制

由於體重過重本身就是高風險因子,再加上孕期增加的體重,更形同雙重打擊。「一般建議整個孕期的體重增加不要超過12~16公斤為宜,但日本有研究指出,體重增加控制在10公斤內,不容易有孕期併發症」。

3.下肢水腫嚴重者應穿著彈力襪

下肢水腫嚴重的孕婦,由於靜脈血流較慢,建議除了小腿肌肉要多活動之外,務必穿著彈性襪,減低靜脈栓塞的機會。「藉由踝部至腿部的漸進式壓力促進血液回流」,為達預防效果,必須穿著醫療級彈性襪才有效。「應依醫師建議選擇正確壓力等級與尺寸,長度要到膝蓋上,每日穿著 8~16 小時,並定期檢查皮膚以避免壓傷」。曹如謹醫師補充,產前要穿,產後也要穿。

4.產後及早下床活動

鼓勵剖腹產產婦儘早(24小時內)下床活動,自然產產婦則在6~8小時內,及早下床活動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流。若無法下床,也可以在床上不斷改變姿勢,避免栓塞。

5.剖腹產產婦可使用儀器促進靜脈回流

醫療科技的進步,研發出可促進靜脈回流的儀器,方便剖腹產產婦在未能下床活動時使用,曹如謹醫師說明如下:
.神經肌肉電刺激裝置:穿戴式裝置,貼附於膝外側,刺激腓腸神經引發小腿肌肉微收縮,模擬行走動作以促進靜脈回流,以減少血栓形成。
.間歇性氣壓裝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將氣囊裝置固定於小腿或大腿,週期性施加壓力,模擬肌肉收縮作用,促進靜脈回流。她強調,「已經診斷急性下肢靜脈栓塞則不能用」。

近年來,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所有剖腹產產婦都應該使用腿部氣壓式加壓系統,以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

6.使用藥物預防

對先天性凝血功能異常的孕媽咪而言,若屬於會增加血栓風險的類型,如:蛋白C缺乏或蛋白S缺乏,以及患有「抗磷脂症候群」者,隨著凝血系統過於活躍,更容易形成血栓,而增加深部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多會在孕期施打抗凝血劑(低分子量肝素)以預防血栓。

曹如謹醫師補充,「施打低分子量肝素容易造成產後大出血和血腫,生產期間必須停止施打,至於何時停止必須與醫師討論。產後則繼續用藥直到產後6~8週」。

慎防深部靜脈栓塞演變成肺栓塞!

一旦在身體深層靜脈(最常見於下肢)中形成血栓,就像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因為當血栓從血管壁剝落,隨著血液流動,最終可能會卡在肺部動脈,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

由於肺動脈被血栓阻塞,血液流動受到影響,而無法進行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臟驟停,甚至於短時間內猝死,可說是相當危險的情況!

曹如謹醫師提醒,當孕婦有「其中一腳比另外一腳不舒服」的感覺,或是「與平時的腫脹感很不一樣」時,往往不舒服的那一側很可能已經產生「深部靜脈栓塞」,因此,請務必儘速就醫!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肺栓塞名列產婦死亡三大原因之一,預防隱形殺手,產後早下床早活動,有助血液循環
即使醫療再進步,都不能忽略每次生產都有風險!發生危險時,婦產科醫師一定會盡力給予當下最好的處置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