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換季黴菌大爆發?專家:除了潮濕氣候,這3大問題也很致命!

潮健康

更新於 10月25日14:24 • 發布於 10月25日14:23

春季氣溫忽冷忽熱、濕度變化劇烈,正是黴菌孳生的高峰期。許多民眾一早起床,發現牆角、浴室、窗框都出現黑黑一片,不僅影響美觀,更讓人擔心對健康的危害。

其實,「黴菌」不只是環境髒亂的象徵,更是居家濕度與通風異常的警訊,專家提醒,若長期出現黴斑與異味問題,除了使用有效的除黴產品,更應從日常習慣與環境管理著手,才能徹底改善。

黴菌是怎麼來的?4大常見原因一次看懂

根據環境衛生與建築防潮專家的觀察,黴菌的出現多半與以下因素有關:

【濕氣過重或通風不良】
台灣氣候潮濕,加上室內通風不足,容易造成牆面、地板或衣櫃內濕氣堆積,形成黴菌溫床。

【氣候變化劇烈】
春秋交替、梅雨季節或颱風過後,空氣濕度大幅波動,讓牆體吸水又難乾,黴菌自然趁機滋生。

【清潔習慣不良】
若長期未擦拭浴室牆面、窗框或冷氣出風口,黴菌孢子就會附著繁殖,越清越多。

【建材老化或滲水】
牆面裂縫、矽利康老化、漏水未處理等問題,都可能導致結構受潮,成為黴菌溫床。

專家提醒:防黴從日常做起

私域圈健康管理師張恆恩表示:「很多人以為噴個漂白水就能解決黴菌問題,但若源頭沒找出來,幾天後又會重現。」

他強調,保持乾燥是防黴的關鍵,尤其在台灣濕度高的環境下,應搭配除濕機與風扇,讓空氣循環良好,他也提醒:「牆壁、窗框、冷氣、浴室矽利康這些地方,都需要定期清潔與預防性塗層,才能真正防住黴菌。」

常見錯誤習慣,你中了幾項?

  • 漏水牆沒修補 → 潮氣不斷滲入,黴菌永遠除不完
  • 浴室使用後未開風扇或除濕機 → 濕氣堆積最容易長黴
  • 只擦表面不除根 → 黴菌孢子仍殘留,幾天後又回來
  • 使用高濃度漂白水 → 容易傷材質、刺激呼吸道

黴菌怎麼改善?從根本做起

針對不同環境與狀況,應採取對症處理方式:

【浴室與廚房】
使用具抗菌、抗黴配方的清潔劑,搭配防水矽膠修補縫隙,保持乾燥通風。

【衣櫃與房間】
擺放除濕盒、定期曝曬衣物,減少暗濕角落。

【牆面與窗框】
可使用防霉塗層或防水膠修補裂縫,隔絕水氣滲入。

【嚴重黴斑或異味】
若已擴散至大片牆面或家具內部,建議尋求專業清潔或防霉施工團隊協助。

如何挑選有效的除黴產品?

市面上有許多主打「抗菌防霉」的清潔產品,其中也包含像又一村這類以慕斯與抗菌配方為核心的品牌,受到不少重視居家健康的消費者青睞,常見產品成分會加入天然植物酵素、檸檬酸或活性氧配方,可協助去除黴斑與異味,維持環境清潔與乾爽。

挑選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 使用後表面能維持乾燥、不殘留黏膩感
  • 選擇無刺激性氣味、可安全使用於多種材質的產品
  • 成分標示清楚,含防霉抗菌活性配方

常見問答:為什麼擦了除黴劑還是會再長?

專家指出,黴菌不只附著在表面,它的根部常深入牆體或矽膠內部。若只擦表層、不處理潮氣源,幾天後又會復發。

建議觀察:

  • 是否有漏水、滲水或冷氣出水問題?
  • 是否長期關窗、無除濕設備?
  • 是否材質老化(矽利康、油漆層龜裂)?
  • 未清除黴根,市售水狀與凝膠型無法深入黴根,慕斯型產品因附著力較高,可提升清潔覆蓋範圍。

如有疑慮,建議找專業防水或防霉技師評估,從源頭改善濕氣與結構問題。

黴菌不是小事,從生活習慣與觀念改起

黴菌長期存在於密閉空間,可能造成空氣品質下降與呼吸不適,保持乾燥通風、選對產品、定期清潔與修補裂縫,才是杜絕黴菌的根本之道。

若問題持續或反覆出現,建議尋求專業防霉處理,才能真正擺脫「黑斑重生」的困擾。

免責聲明: 本文為一般居家清潔與環境衛生資訊,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環境條件與使用方式而異,若有持續嚴重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