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22小時前

沒時間運動,也沒辦法日行萬步怎麼辦?醫師表示,走路是非常好的運動,能燃脂、降血糖、穩定胰島素,各大研究都推薦每日至少走8000步,就能得到各種好處。

每天走8000步就能燃脂、降低血糖、穩定胰島素

高雄初日診所減重專科主治醫師李思賢表示,現代生活繁忙,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每周運動3次,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運動,建議每日至少走到8000 步。雖然走路的運動強度很低,會讓人懷疑效果,但事實證明「走路」本身不僅會燃燒脂肪、降低血糖、穩定胰島素,而且還是一種不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運動,對於睡眠障礙、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多囊患者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60歲以上每天走6000~8000步,死亡風險最低

2022年刊登在《Lancet Public Health》文獻也分析彙整15個國際研究,共47,471名成人。結果顯示,每日步數愈多,全因死亡風險愈低;但此關係因年齡而異。對60歲及以上的長者而言,隨著步數增加死亡風險持續下降,直到每日約走6000~8000步的時候,趨於平台期(再增加步數,死亡風險下降幅度明顯減小)。

相較之下,對60歲以下成人來說,死亡風險下降的拐點在約每天走8000~10000步左右。說明年長者其實不需達到傳統的一萬步目標,在6000~8000步即已獲得大部分健康益處;而年輕族群則可從更高的步數中持續受益。

高血壓患者每天走8250步心血管最好

至於步數和心血管風險的關係,2025年《BMC Public Health》研究中,針對1629名高血壓患者子群進行長期追蹤。結果發現,對於高血壓族群,每日步數與死亡風險呈明顯的非線性關係:全因死亡風險隨步數增加而降低,在每天約8250步達到最低並趨於平穩;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則在每天約9700步的時候達平台期。超過此步數範圍,額外的益處有限。研究結論指出,對已有慢性病(高血壓)的人群而言,中等水平(約8000步左右)的日行步數已帶來顯著的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

70歲長輩每天走8000步防糖尿病

李思賢說,也有研究探討了步數和糖尿病的關係。2020年刊登在《BMC Public Health》的瑞典前瞻性研究納入了3,055名70歲長者,平均隨訪2.6年,期間有 81人新診斷糖尿病。分析顯示,每日步數越多,糖尿病發病風險越低,且關係呈非線性。從零增加到每天約6000步的時候,糖尿病風險迅速下降;繼續增加步數,風險以較緩速度下降,至約8000步時趨於平穩。

統計上發現,每日約4500步是區分高低風險的門檻,達到4500步及以上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不足4500步者低59%。研究結論指出,最大健康收益其實在相對較低的步數就出現,且遠低於傳統的一萬步門檻,適度增加日常步行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

各大科學研究證實:長輩每天走8000步最好

李思賢說,多項科學研究證實「每天約8000步」是一個具有實證支持的活動量目標。總體來看,每日約走6000~10000步,健康益處最為明顯,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而超過此範圍後邊際效益漸趨減少。尤其對老年人,所需的門檻更低,而中壯年族群則可從更高步數中持續獲利,在8000步甚至一萬步左右才達到趨勢平緩。

每日8000步左右的步行量,落在科學證據支持的有益區間內,難度適中且足以帶來健康改善。李思賢認為,8000步適用於廣泛人群,不只是為了減重,對提升心血管代謝健康和降低死亡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李思賢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68歲日醫早餐最愛喝這碗湯!味噌湯這樣喝快速醒腦 增強新陳代謝又減重

早餐怎麼吃蛋白質才夠?別再1顆蛋解決!醫公開「懶人早餐搭配」預防肌少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