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奉35/玉里模式讓精神病人走入社區 林知遠:比起奉獻我收穫良多
去機構化是國際精神醫療目標,曾任花蓮玉里榮院院長,精神科醫師林知遠在玉里榮院打造「玉里模式」,讓狀態最差的精神障礙者,經過復健,走入社區工作,甚至能存錢寄回家,獲各國肯定,派員來台學習。林知遠今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他表示,看著精神障礙者融入社會,讓他深感自己所做並非奉獻,「而是病人讓我收穫最多。」
林知遠說,初到花蓮縣玉里鎮,發現當地獨特人文風貌,對玉里榮院收治,來自全台各地的精神障礙者,居民普遍態度接受、包容,因此決定嘗試玉里模式,讓精障者「走出醫院、進入社區」,一做就是30年。看到曾被約束、五花大綁的精神病人,在社區走動、上班,院內同仁還嚇了一跳,「在玉里鎮沒有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問題。」盼藉由實際行動,作為對從業人員的教育。
被送到玉里榮院的精神障礙者,普遍病況嚴重,有些人罹病2、30年,頻繁出入醫院。林知遠表示,這些精障者「起點差」,但經過多年復健後,可回到社會上班、存錢,還向他告知,寄了第一筆錢回家、或拿錢回家請家人吃飯,這讓他非常感動,玉里模式是全球精神醫療界效法對象,也是台灣隱形冠軍,比起說「奉獻」,不如說他在病人身上收穫很多。
頒獎人、考試院前院長黃榮村表示,林知遠醫師是精神科醫師,也是道地的台北人,但過去30多年來,他將白袍事業奉獻給玉里,為玉里模式推手,讓醫院不再是精神障礙者的「終點站」,而是「轉院站」,讓病友走出高牆,在玉里鎮上與普通人共同生活、工作,「他用愛為病友點亮歸途,成就典範。」
林知遠在台北榮總接受精神專科醫師訓練,1989年支援玉里榮民醫院,對這裡住有全台灣最多重症精神病人卻缺乏專科醫師,心裡隱隱有股聲音「我好像可以在這裡做點事」。當時才27歲的他,沒想到這一年竟成為醫師生涯的轉捩點。1994年他再度奉派來到後山,這次決定留下來推動改變精神病人命運的夢想。
林知遠打造的「玉里模式」,讓無數精神病友看到希望,近年成為日本、泰國、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心理衛生培訓人員爭相參訪學習的典範。林知遠認為,因為社會、人文等諸多條件不同,玉里分院模式無法複製,但原則可以運用。
林知遠說,他的興趣是做真正能幫病人好起來的事。63歲的他在玉里一待30年,他很感謝家人支持並願意搬來花蓮,更因為他發現玉里分院能幫助病人「走出去」,認為這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尤其收到病人一句感謝,或看到病人一點一點變得更穩定,每份小感動都是讓他可以繼續做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