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養成習慣只要 21 天嗎?研究:其實需要三倍長時間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0月31日14:02 • 發布於 11月02日13:30

現代主流文化之一的「自我提升」,內容之一是形成新習慣有「21 天法則」,但 2024 年綜合分析,習慣形成過程其實很複雜。研究彙整多項結果,顯示普通行為(如晚間散步、增加水果攝取或用牙線)從有意識選擇轉成自動化日常行為,平均需約 66 天,上下限更達 18~254 天之廣。

習慣形成並不是平均過程,而是神經網路、環境提示和情感連結的複雜互動。習慣自動化過程稱為「自動性」,為習慣的真正定義。當某個行為相同情境重複夠多次,大腦就會自動執行所有步驟。

研究還發現,習慣形成時間差異很大,有些人30天就能形成穩定習慣,某些人則需超過200天。影響習慣形成因素不只個人動機,行為複雜性、環境一致性及與習慣相關情感獎勵也非常重要。

例想養成冥想習慣,不代表三週未能形成習慣就算失敗。數據顯示,習慣會以定期的不完美重複增強,僵化的連續性不是唯一方法。參與者錯過一兩天不會破壞進展,但放棄就會。重要的是,相似情境持續做某行為,最終就會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向情感獎勵對習慣強度有明顯影響

研究者觀察,將新習慣與日常例行活動結合,形成習慣的難度會大大降低,稱之為「情境穩定性」,即環境對大腦記憶的重要性。將新習慣與日常活動(如早餐後或睡前)結合,可減少大腦記憶和決策負擔。

此外,習慣形成對阻力(或「摩擦」)非常敏感。每當改變習慣的時間、地點或方法,大腦都需要重新學習行為順序,會減緩自動化。穩定環境有助提高效率,甚至最小環境提示(如將墊子放在顯眼的位置)都能減少摩擦,更容易重複習慣。

正向情感獎勵對習慣強度有明顯影響。行為如果有愉悅感或至少可接受,更容易形成自動化。故冥想若讓人痛苦,就很可能不會持續。所以找到不會反感的冥想方法,如選擇引導課程或挑選舒適的場所,更有助形成習慣。

最後,早期強化比追求完美更重要。承認自己很努力(而非實際結果)的參與者更能堅持下去。慶祝小進展的滿足感是習慣形成的學習機制之一,即使簡單注意到自己有進步,也能幫助大腦將這串動作標記為值得重複的「專案」。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成功登記普發1萬!「遇4狀況恐無法入帳」財政部曝解法

三立新聞網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十大癌症死因排行常客 「胃癌」初期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TVBS
06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