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的賈伯斯?解密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諾曼・福斯特」的設計語彙
從工人家庭到建築聖殿:設計的起點與轉折
在英格蘭北部曼徹斯特的工業街頭,一名沉默寡言的少年每天經過磚牆與煙囪之間。他的父親是工廠工人,母親是雜貨店收銀員。在這個沒有文化資本的家庭裡,年輕的諾曼・福斯特憑著一股對世界的執著觀察。他總是隨身帶著素描本,畫下城市裡不起眼的電車站、橋墩、天花板上的通風口,甚至是自助洗衣店的鋼架結構。他一步步靠近設計的邊界,不是從美學出發,而是從功能與細節裡找到秩序感。
他在夜校學習繪圖,也曾在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操作員,那段時間訓練他對系統與精密性的高度敏感。這些看似無關的經歷,悄悄為他建立起設計觀察與機能整合的基礎。
直到 1956 年,他拿著自學的設計圖參加劍橋建築學院申請——並且成功了。他所提交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親自前往劍橋郡鄉間,實地測繪了一座17世紀的 Bourn 風車。這份繪圖後來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學生銀牌獎,成為他建築生涯的第一張通行證。
成功跨入英國菁英階級
那年他 21 歲,與一般建築新生相比,起步已晚,但他的背景卻異常稀有。在那個英國建築圈仍由中產菁英壟斷的年代,他彷彿背負著整個階級跨越的命運。他隨後獲得了耶魯建築學院獎學金,師從Paul Rudolph與Serge Chermayeff,與未來同樣聲名大噪的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並肩作業。那是1960年代,建築與社會一樣正在尋找重生之路。
福斯特語錄:「我從小就是個觀察者,觀察建築如何運作,而不是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出自 2005 年《諾曼・福斯特:建築師傳記》。這份來自底層的凝視,成為他日後建築哲學的養分。
革命性的空間宣言:結構即表達,空間即平等
福斯特職涯中的第一個轉捩點,發生在 1967 年。他與理查・羅傑斯共同創立的事務所 Team 4,為英國的 Reliance Controls 公司設計了一座電子零件廠房。這座建築大膽地打破了當時工廠區分「白領與藍領」、「管理與勞工」的慣例,將所有空間整合在一個透明、模組化且高效運作的結構中。
這項作品讓他們在英國建築圈中嶄露頭角,也埋下日後福斯特兩個核心設計理念的種子:「結構即表達」與「空間即平等」。
所謂「結構即表達」,意思是建築的骨架不應被隱藏,而是成為建築語言的一部分。鋼梁、懸吊系統、通風管線在他的設計中往往不僅是功能載體,更是視覺與哲學的核心。而「空間即平等」則是他對階級制度的回應,讓不同職位的員工共享一個透明而明亮的工作空間。
福斯特語錄:「最好的結構,是當你一眼看見它時,就理解了這棟建築如何運作。」
出自 2006 年 CNN 專訪。這句話精準闡釋了他的核心哲學——結構不僅是支撐,更是傳達設計理念的媒介。
突破疆界:用建築鬆動階級權力
福斯特的作品總被貼上「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的標籤,但他並不完全認同。他說,他從來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解決看不見的問題。正如他為史坦斯特德機場設計懸吊式屋頂,是為了讓旅客視線不受阻礙;或是為倫敦市政廳設計傾斜外型,是為了降低日照負荷、節省能源。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部(1985)
真正讓他躍升為國際級建築明星的,是香港滙豐銀行總部。他提出一個大膽概念:將整棟辦公大樓架高於地面,創造出一個開放式的公共廣場,讓金融機構與城市之間不再封閉。這個作品不僅技術上突破,社會象徵意涵也極其深遠。
福斯特有意透過設計去消解階級權力的不對等,這一點與他出身工人階層的背景緊密相關。在香港滙豐銀行總部,他刻意將建築架高,創造出城市中少見的「自由通行廣場」。這讓一棟金融權力象徵的建築,不再高高在上,而變成市民可以穿越、停留、休息的公共空間。這是一種空間上的「解權」舉動。
讓建築發言:從倫敦市政廳到米隆高架橋
倫敦市政廳(2002)
在倫敦市政廳(2002),他則以不對稱的蛋形外觀突破形式,完全透明的玻璃外牆設計,不只讓建築在夏季降低熱能負荷,更讓內部會議與辦公活動可以被外界窺見,象徵政治活動的可見性與民主性。市政廳不再是一堵牆內的閉門會議,而是一種空間設計上的「權力開放」。這些設計,無不延續他早年在 Reliance Controls 廠房中提出的信念:「空間的安排,能夠挑戰制度裡的不對等」。
福斯特語錄:「建築不僅是保護我們不受風雨侵襲,它還應該影響我們生活的品質。」
出自1999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感言。福斯特的建築不只是形式,更是帶有社會觀察、城市倫理與機能哲學的整合體。
法國米隆高架橋(2004)
法國米隆高架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樑之一,橋塔高達343公尺,超過巴黎鐵塔,卻幾乎隱沒在自然之中。福斯特說過,他希望這座橋「在雲中出現,也在雲中消失」。這體現了他一貫的理念:建築不該主宰風景,而應融入風景。對福斯特來說,建築師不是造物的主宰者,而是自然力量的合作者。他用最少的材料、最輕盈的線條,在技術巔峰中尋找詩意,這不僅是一項工程壯舉,也是一種態度──即便我們能征服重力,也不代表我們該征服地景。
蘋果公司新總部 Apple Park(2017)
蘋果公司新總部 Apple Park由福斯特 + 合夥人事務所設計的超大環形建築,是封閉也是共享,體現蘋果式極簡美學與綠能哲學。Apple Park 並沒有設置傳統意義上的高層專屬區域,而是讓所有部門圍繞在同一環形中共享空間。這種「去階層化的動線」,讓權力不再反映在樓層與門禁,而體現在光線的均等、距離的透明與人與人之間的可接近性。
火星、沙漠與低碳城市:永續戰略家的進化
如今,福斯特已年逾八十,卻並未選擇在榮耀中退場,反而持續投入更宏觀、更未來性的設計領域。
他關注的重點不再只是單一建築,而是地球的棲居未來:火星基地、沙漠模組建築、低碳城市、永續港口等,這些不只是構想,更是他設計哲學的延伸。
他說:「建築不是形狀,而是責任。」這句話不是一句標語,而是一種對城市、人群與地球的長期承諾——建築不應只追求引人注目的外形,而必須思考它將如何被使用、維護、共享,甚至在數十年後仍對社會有益。
傳奇榮耀與總結
他讓建築不再只是藝術品,而是人類文明的工具。他透過設計重新定義城市的公共性、科技的溫度,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他讓建築說話,讓空間參與社會的修復與轉型。他的建築從未停止向世界提問:「空間是否可能真正平等?設計是否能回應未來?」
對於每一位創作者而言,他的存在提醒我們:「所謂設計,不只是創造物件,而是創造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更美好世界的藍圖。」
1990年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1999年獲頒建築界最高榮譽之一──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09年再獲英國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該勳章為英國君主親自頒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