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重大災情 《BBC》分析5大原因

EBC 東森新聞

更新於 7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強颱「樺加沙」(Ragasa)雖未登陸台灣,但其外圍環流帶來的豪雨,仍重創花蓮地區。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於23日下午溢流,大量洪水與土石快速沖下,光復市區遭洪水灌入,橋梁斷裂、房屋倒塌。至27日下午,已有16人罹難,多人失聯。國際媒體《BBC》關注此一災情,並整理出造成災難慘重的五大原因。

今年7月,強颱「薇帕」曾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高度約200公尺、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的堰塞湖,最大蓄水量達9,100萬立方公尺。23日下午14時50分左右,堰塞湖溢流,洪水在不到1小時內抵達下游,瞬間淹沒光復市區。許多罹難者遺體在民宅一樓被發現,顯示撤離不及,尤其是年長者與偏鄉民眾因資訊接收不及而受困。

疏散通知並非強制

花蓮縣政府設立三處疏散中心,約疏散7000人,但《BBC》指出,疏散通知並非強制,許多民眾仍留在家中。此外,部分偏鄉居民或行動不便者無法接收警報,增加傷亡風險。災情發生時,市區混亂,甚至有超市員工試圖擋水,遊客也未能接收到撤離廣播。

馬太鞍溪堰塞湖無法以爆破方式處理

台大地質學系教授陳文山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由鬆散土石構成,無法以爆破方式處理,只能透過自然溢流。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由於地處偏遠且無道路可通,重機械與爆破皆不可行。水利專家李鴻源也強調,唯一可行措施是引流、監測與疏散,若非先行撤離7,000至8,000人,傷亡將更為慘重。

災後政治攻防

災情發生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批評政府制度問題,前花蓮縣長傅崐萁則指責中央決策不力。民進黨政府則回應,花蓮基礎防災設施不足是歷史問題。災後的政治攻防,使原本應專注救災的工作蒙上爭議色彩。

偏鄉地區基礎建設不足

花蓮人口外流,留有大量高齡及原住民居民,面對地震、颱風等天災風險集中。偏鄉地區基礎建設不足,一旦道路受損,救援難以迅速到達。台大國發所助理教授南樂認為,東部防災及整體發展仍有提升空間,而地方政治資源也可更有效運用以強化應變能力。

《BBC》總結,這場堰塞湖溢流是今年台灣最嚴重的天災之一,人為疏散延誤及監測不足,是造成慘重災情的重要因素。儘管天災難以預防,但完善防災計畫與迅速疏散,仍是降低傷亡的關鍵。

一手掌握全世界,立即加入東森網Line官方帳號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連假出遊大補帖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苗栗晚間爆巨響!通霄電廠120米高煙囪「砍樹」放倒 震撼連環照曝光

自由電子報
02

超過3萬「鏟子超人」動身花蓮光復救災 台鐵曝車廂內最暖印記

CTWANT
03

13隻狗寶寶深夜「集體越獄」萌萌亂竄 真相令人鼻酸:思念孩子的狗媽媽找來了

CTWANT
04

大阪世博近尾聲……台灣館夯爆排4小時 日男為「這原因」進館造訪逾百次

CTWANT
05

熱血志工曝8點實戰經驗:鏟子不用帶 穿可綁式長筒雨靴

壹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