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AI是好生意嗎?一文破解「AI淘金夢」:為何比起Perplexity,IKEA、Walmart⋯更可能坐收AI紅利?
重點一:AI雖具革命性,但因為 AI 而產生的大部分財富,很可能將由消費者獲得,而不是創業者或投資人。
重點二:AI 產業競爭十分激烈,模型公司與應用層公司最終可能被少數巨頭整合,一般投資人難以像過去科技浪潮那樣靠早期投資獲得高額回報,投資機會「有限且分散」。
重點三:因此,真正受益於 AI 的產業,很可能是善用 AI 提升效率的下游知識型服務業,如醫療、教育與金融,或是大量銷售商品的零售業者。
如果你還在設想 AI 會像微處理器、個人電腦、網路一樣,帶來新一波創業神話與新富豪,那也許還需要思考的更謹慎一點。
回顧科技史,人們常將「顛覆性技術」與「財富重分配」劃上等號。但歷史告訴我們,技術革命未必等於投資暴富。例如 1956 年的貨櫃化革命,即使改變了全球物流,真正賺到大錢的人並不多。多數人只是在見證產業洗牌、利潤被稀釋;最後,消費者才是最大受益者。
在 2025 年的 AI 投資熱潮中,是否會重演貨櫃化革命的敘事?或個換個更直白的問法:在這場 AI 革命,到底誰能真正賺到錢?
AI投資黑潮:新創會被巨頭「卷」死嗎?
美國天使投資人 Jerry Neumann(Neu Venture Capital 創辦人)近期在〈AI Will Not Make You Rich〉提出深刻觀點。他在投資界活躍逾 15 年、累計投資約 50 家公司,年化報酬率(IRR)超過 50%,卻在 2024 年宣布「辭職」,不再投資新公司。
Neumann 指出,儘管 AI 具備顛覆性技術潛力,未來十年全球 GDP 有望因 AI 成長 1% 至 7%,創造 1 至 7 兆美元新價值, 但這波財富重分配的最大受益者將是消費者,而非創業者或投資人。
他以微處理器、個人電腦、貨櫃化等歷史技術革命為例,強調 AI 已進入成熟期,競爭格局明朗,創新者難以建立護城河,利潤空間被巨頭壟斷。若非最早期的投資人,現階段已難以複製過往科技暴富神話。
換言之,只有極少數早期進場、主導 AI 模型技術的公司(如 OpenAI、Anthropic)及其創辦人、早期投資人,才有機會獲得巨額財富。
除了這些極早期進場的公司可以高歌離席,最終消費者才是 AI 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享受更便宜、更豐富的知識型服務。就此觀點而言,投資AI的後起之秀,很可能會在巨頭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對此他直言: 「大量湧入人工智慧的資金被投資到了錯誤的地方,除了少數幸運的早期投資者外,真正賺錢的人將是那些有遠見、早日退出的人。」
為了論證其「寡頭化」觀點,他舉了以下案例。
1970 年代:微處理器與個人電腦
微處理器問世之初,市場尚未成熟、需求不明,只有少數「真信者」或大膽投資人願意押注。直到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電腦後,主流媒體才開始認真看待。1976 年蘋果成立那一年,《紐約時報》全年只提過四次「個人電腦」。當時,真正關注 PC 的,是那群「不合群的早期採用者」。
Neumann 強調「大公司討厭意外」。也因此,「不確定性」反而為新創提供了完善的護城河。假設 IBM 在 1979 年就進入 PC 市場,蘋果可能難以存活;在 1980 年完成 IPO 融資 1 億美元後,蘋果才得以延續競爭。而經歷 IBM 的「淘汰賽」後,蘋果成為唯一剩下的主要競爭者。
隨著 PC 技術突破(如 MOS 6502、Zilog Z80 等低價晶片),市場中才出現蘋果、惠普、微軟等新創,早期投資人因此獲得高額回報。例如,記憶體提升催生更複雜軟體與外部儲存需求,促使創投家 Dave Marquardt 在 1980 年投資希捷(Seagate);希捷 1981 年上市時為他帶來 40 倍回報。此後三年,約有 2.7 億美元資金湧入該產業。
但進入成熟期後,競爭者大量湧現(如 1983 年僅硬碟產業就有 70 多家),利潤被稀釋,最終只餘少數巨頭(如 IBM、微軟、蘋果)存活,後進投資人難以再複製早期暴富神話。此時,產業形成寡頭格局,創新者更難建立護城河,投資回報趨於平穩。
1950 年代:貨櫃化革命
另一個案例是貨櫃化。貨櫃運輸改變了世界,開啟現代全球化,帶來社會與經濟的深刻變革。「但真正從中獲利的,或許只有一兩個人。」
1956 年,SeaLand 的前身推出第一艘貨櫃船 Ideal-X,徹底改變貨運業,讓貨物能在卡車、鐵路、海運間無縫轉移,節省時間、降低裝卸與港口閒置成本。創辦人 Malcom McLean 在普及前建立模式與地位,但一旦優勢被認知,大型航運公司迅速跟進、競爭加劇。
McLean 在 1969 年將 SeaLand 賣給雷諾煙草公司,成功套現,成為少數「毫髮無傷」的企業家。另一位贏家是美國航運與房地產巨擘 Daniel Ludwig,他於 1965 年投資 McLean Industries,以 8.5 美元入場、1969 年以 50 美元出場,獲得高額回報。
隨著貨櫃化普及,競爭加劇、利潤被壓縮,產業最終由既有巨頭主導,利潤主要流向下游(如 IKEA、Walmart 等利用低運輸成本擴張的零售商),而非貨櫃運輸公司本身。後進投資人即使投入大量資本,也難以獲取超額利潤。
回到 2025 年:現在投資 AI 巨頭太晚了?
Neumann 指出, AI 已進入成熟期,技術與資本門檻高,市場由少數模型公司(如 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主導。新創或後進投資人難以建立護城河;應用層公司即使短期受益,最終也可能被模型層或巨頭整合。
他表示,雖然現在投資模型公司為時已晚,但市場上仍有新創利用這些模型解決特定問題,如 Perplexity、InflectionAI、Writer、Abridge 等。這些公司看似有成長機會,但一旦做大、變得有價值,模型公司可能透過「差別定價」或「垂直整合」拿走其利潤。
換言之,應用層公司「成功也可能等於失敗」,對一般投資人而言是糟糕的選擇。 隨著產業發展,模型與應用層會逐步趨同、合併,最後只剩少數大型 AI 公司。雖然仍會有少數贏家,但整體而言,投資應用層新創很可能虧損。
AI 商機不在上游,而在下游
即便如此,投資人並非與 AI 無緣。 Neumann 建議關注下游,也就是善用 AI 提升效率、處理模糊資訊的產業:專業服務、醫療、教育、金融、創意產業等,這些領域佔全球 GDP 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過去自動化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有限,AI 有機會讓它們更有效率、利潤更高。
誰會最快受益?他舉例指出,IKEA、Walmart 這類以壓低成本、走大量銷售為核心策略的公司,最能快速受益於 AI 帶來的降本增效。未來,知識型服務業也會出現類似的新公司,主打高效率與低成本;競爭會很激烈,管理與執行力將是關鍵。
他分析,這些產業的公司通常不需要太多外部資本(IKEA 幾乎沒融資,Costco 上市前僅融過一輪),導入 AI 等新技術不必進行超大規模投資。創業者若能執行到位,有機會成功;但投資人很難像過往科技浪潮那樣靠早期投資賺大錢,因為最佳投資時機往往出現在技術成熟、產業結構穩定之後。
AI 時代,消費者才是最大贏家
Neumann最後指出,雖然有些公司會因 AI 受益,但整體而言,這些產業的成長有限,投資人必須非常挑剔才可能賺到錢。
最終,AI 新價值多半將由消費者享受:知識型服務更便宜、選擇更多,醫療、教育、諮詢更普及且平價。就像自動化讓製造業產品變便宜一樣,未來 AI 會讓知識型服務變便宜;需要大量人際互動的服務(如照護、餐飲等)反而可能變貴,佔家庭支出比重上升。
看到最後,如果你在AI時代投資致富的信心被狠狠打擊,也不必太灰心。這不是個人資訊不夠快、膽子不夠大的問題。而是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真正賺大錢的,總是極少數剛好踩對節奏、又能及時抽身的人。 而大多數人,無論多努力,最後都只能在巨頭的遊戲規則下分點湯喝,甚至只是當個花得起服務費的消費者。
但別忘了,技術的真正價值,從來不只在少數人的超額報酬之中。AI讓更多人用得起知識、獲得更好的醫療、學習更有效率,這才是它真正的社會紅利,而每個人都會是受益者。
延伸閱讀:Bolt正式登台!第一張王牌:讓利司機「5%」,能撼動Uber、台灣大車隊嗎?
MIT報告揭95%企業投資AI「零報酬」,只有5%能賺錢!「那5%」的企業做對了什麼?
資料來源:Colossus
延伸閱讀
移工匯兌商機破千億!全盈+PAY攜手美家人力,搶攻跨境支付大餅
AI熱潮的隱形贏家!2大硬碟龍頭廠毛利率飆40%:HAMR是什麼?SSD為何無法取代硬碟?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