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警告武統威脅迫在眉睫、賴稱備戰才能避戰!BBC:台灣民意卻陷入嚴重分歧
民進黨政府面對中國的武統威脅,近年已加強軍事與民防準備,包括擴大漢光演習、全民防空演練及城鎮戰模擬。與此同時,政府也提高國防預算及士兵待遇,強調「備戰才能避戰。」但民眾對此看法分歧,根據民調,約有6成5的台灣人認為中國在5年內不太可能攻擊台灣,更有許多人已假定美國會出兵介入。同時也有受訪者認為,台海衝突在某天可能成為現實,且賴清德的強硬立場反而會刺激北京,引發戰火。
《BBC》數位部門的首位亞洲記者黃曉恩(Tessa Wong)今撰文指出,在金門,一個距離中國海岸僅數公里的小島,某個平靜的星期五早晨,突然響起了尖銳的空襲警報聲。當地政府辦公室內,職員迅速關燈、躲進桌下,或奔往地下停車場避難。附近的醫院裡,醫護人員忙著處理大批帶著鮮血傷痕的「傷患」。然而,這些血跡全是假造的,所謂的傷患也只是志願演員。這一切都是台灣政府在上個月舉行的全國性民防與軍事演習的一部分。
這些演習的目的很明確:為可能來自中國的攻擊做準備。中國長期宣稱要與台灣「統一」,並且從未排除以武力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台灣對此威脅的警覺逐年升高。去年上任的總統賴清德更展開多年來最強力的國防強化計畫之一。然而,賴清德面臨的一大挑戰,並不是如何提升軍備,而是如何說服台灣人民相信威脅的迫切性。
許多台灣人雖然支持防衛措施,卻仍抱持懷疑態度。來自台北的金融業專業人士就說:「我們確實需要演習,中國確實存在威脅。但他們真的要打早就打了,入侵的機率很低。」根據國軍附屬的「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Institute for National Defense and Strategic Research,INDSR)今年5月公布的調查,約有6成5的台灣人認為中國在5年內不太可能攻擊台灣。這與美國長期警告的「威脅迫在眉睫」形成鮮明對比,美方甚至評估北京正計劃在2027年前具備武統能力。
賴清德政府不斷強調一句話:「備戰才能避戰。」他們聲稱台灣並不尋求衝突,而是行使自我防衛的權利。除了推動軍隊改革之外,政府計劃明年將國防預算增加23%,達新台幣9495億元,佔GDP超過3%,並承諾在2030年前提高至5%。在延長義務役期後,政府也調高軍人薪資福利,並引進更嚴格的訓練,以解決兵源不足與士氣低落的問題。過去因訓練不足而被戲稱「草莓兵」的軍人,如今逐步接受更嚴苛的挑戰。
台灣每年舉行的「漢光演習」近年也大幅改革,從過去的照本宣科,轉向更貼近實戰的模擬。今年的演習創下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紀錄,共有2.2萬名後備軍人參與,比去年增加5成。除了因應「灰色地帶戰爭」與資訊戰,重點也放在城鎮戰。士兵在捷運系統、高速公路與市郊演練防禦,在台北則出現將飛彈裝載至攻擊直升機的場景,甚至把學校臨時改造成戰車維修廠。
政府同時加大對民眾的防空演練。今年舉行的「全民韌性演習」規模空前,全台各大城市輪番舉行空襲演練。指定地區居民必須進屋避難,商家暫停營業,旅客禁止上下飛機與火車,違規者可能面臨罰款。在台北市中心,救難人員與志工演練疏散傷患、滅火與垂降逃生;臨時醫療站則在停車場搭起帳篷進行檢傷分類與救護。
對此,上班族魏先生便認為中國威脅確實升高,因此演習是必要的。從事資訊業的楊先生更直言,在烏克蘭戰爭之前他從不在意中國可能攻台,但俄烏戰爭發生後,他開始相信台海衝突某天可能成為現實。不過,也有人抱持消極態度,如工程師劉先生就說:「就算真的打來,我們能做什麼呢?威脅一直存在,但不一定會發生。」
金門的民眾更是質疑「備戰才能避戰」的說法。這座在1940至1950年代曾爆發過激烈戰鬥的前線小島,如今因兩岸經濟交流密切,許多人反而把地理位置視為商機。77歲的楊女士回憶1958年金門遭炮擊時,她還是小女孩,與家人躲進山洞逃生,如今卻每天接待從廈門搭船來的中國遊客。她堅信中國不會再攻擊:「我們都是中國人,一家人,怎麼會傷害普通老百姓?」紀念品店的櫃台小姐也說:「如果炸掉房子殺光我們,拿下這樣的台灣有什麼意義?那不會給他們任何好處。」
這種觀點在台灣並不少見,許多人認為中國若動武,付出的代價過於高昂,不符合利益。北京也反覆強調希望「和平統一」,顯示其希望得到未被戰爭摧殘的台灣。然而,賴清德則直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正企圖「吞併」台灣,並持續進行政治與軍事恐嚇。
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則長期讓台灣人鬆懈。雖然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民調顯示這種信心有所下降,但仍有許多人相信美方會在台灣遭攻擊時出手援助。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沈明室指出,習近平確實有戰略意圖,但中國當前軍力仍不及美國。此外,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也讓許多人相信國際社會不會袖手旁觀。不過,經年累月的威脅,也讓部分台灣人產生「狼來了」的心理疲勞,選擇忽視以維持心靈平靜。
中國是否真的會入侵台灣,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社會的核心辯論。隨著賴清德當選總統,這個問題再度被凸顯出來。賴堅稱台灣從未屬於中國,他所屬的民進黨也因此被北京視為「分裂勢力」。中國國防部甚至譴責「漢光演習」只是「自欺欺人的鬧劇」。依據中國法律,若中華民國正式宣布法理台獨,北京將採取「非和平手段」。賴清德則強調,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額外宣布。
與此同時,中國頻繁派遣軍機與軍艦進入台灣周邊空域與海域,軍事壓力不斷升高。外界專家對中國是否會在短期內發動攻擊仍有歧見,但普遍認為衝突風險正在增加。中國可能的攻擊方式很多,包括灘頭登陸、飛彈襲擊、海空封鎖,甚至切斷海底電纜。這些場景都曾在台灣政府資助的電視劇中出現,用於模擬中國入侵的情境。
然而,部分觀察人士與台灣官員認為,中國的「入侵」或許已經以另一種方式展開,透過經濟與文化交流、資訊戰與滲透,試圖影響台灣民心。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多元民主中心」(Varieties of Democracy Institute,V-Dem)的調查,台灣長期是全球最受外國政府發起假訊息攻擊的地區。賴清德今年3月也警告,中國正滲透台灣經濟、媒體、文化甚至政府,因此推出多項加強安全的措施。數名軍人與軍官因涉嫌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捕入獄,甚至連民進黨內部人士,以及賴清德親信也遭控涉案。
此外,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名人、網紅,甚至台灣人配偶擁有中國籍,都成為調查對象,有些更被驅逐出境。賴清德也推動一場具爭議性的民進黨基層運動,目標是罷免被認為過於親中的在野黨政治人物。
儘管如此,國防政策仍得到一定支持。INDSR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民眾贊成增加國防預算,更多人支持購買美國武器。但同時,不少人擔心政府的強硬立場反而刺激中國,引發戰火。金門的陳女士便直言:「只要不要說獨立,中國就不會動我們。但賴清德的發言太瘋狂,這樣激怒中國,習近平哪天不高興就可能打過來。」
多數台灣人仍希望維持「現狀」,既不願意與中國統一,也不希望正式宣布獨立。國民黨批評民進黨政府藉「中國威脅」來操弄恐懼、獲取政治利益。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更指控民進黨政府「對大陸進行不必要的言語恐嚇,破壞台海穩定。」對此,沈明室則認為:「人民必須承認中國確實是威脅,並且隨時可能動武,而國安單位與軍方就必須先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