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與AI耗電兩大壓力 台電砸330億補強電網韌性 總工程師:刀口區域優先地下化
今(114)年颱風時常重創台灣外島與沿海地區、豪雨與山崩接連發生,據台電統計,颱風丹娜絲一度造成全台停電戶數曾近百萬戶,暴露輸配電線路老化、變電所抗災能力恐不足等問題。為此,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今(29)日指出,公司已啟動五年 330 億元的電網韌性升級計畫,並在重災區追加 102 億元進行線路地下化及桿線強化。
同時,AI與資料中心帶動的高耗電也使供電壓力持續升高。經濟部長龔明鑫於立院表示,政府已將AI與雲端運算產業的用電需求納入中長期能源規劃中,確保2032年前供電穩定無虞;但他也強調一條件,只要各主要發電廠如期完工並投入運轉,台灣的電力供應在未來數年都不會出現缺口。
工研院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於今日舉辦「智慧電網 × 韌性未來:AI驅動之產業契機研討會」,邀請台電、台達電子、加雲聯網、工研院等專家,共同探討相關議題。
整合規劃與微電網建置,多元參與打造「韌性電網」
強化電網不僅是提升「可靠度」,更要兼顧「韌性」。劉文雄說明,可靠度是讓系統盡量不出問題,而韌性則是在發生故障時能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兩者缺一不可、互為補充。
他認為,從總體能源資源角度來看,政府與業界應推動虛擬電廠與整合資源規劃(IRP, 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透過數學模型找出能源配置的最佳組合,以確保供需平衡。
此外,在用戶端部分,也鼓勵積極參與「需量反應」及發展儲能技術,讓民間電力使用者也能成為穩定系統的一環。多元參與模式將有助提升整體供電的靈活度與韌性。
更重要的是,在電網設備與基礎建設層面,新科技的導入同樣能顯著提升電網的韌性。劉文雄指出,除了加強加控線與電桿等設施著手,並評估在成本效益允許範圍內逐步推動電力設施地下化外,區域電網與微電網的建置等,也是提升電網韌性重要一環。
台電公司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於演講中指出,颱風丹娜絲後,台電編列約102億元在災區做韌性工程,其中有80億元都在電線地下化,共約90公里,也就是說,地下化光是一公里需耗資4千萬元,因此須施作於非常刀口的地區,以省道台17 、台19等,東邊臨海區域為主。
AI需求成搶電怪獸,龔明鑫點滿足「一條件」就供電無虞
受到AI與資料中心帶動全球用電需求暴增,從伺服器、冷卻系統到備援儲能,皆推升電力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同時,AI算力盡頭是電力,台灣是否準備好也是外界關注焦點。
經濟部長龔明鑫上午於立院受訪時表示,政府已將相關用電量納入整體能源規劃中。他指出,目前無論是民間企業或公部門的 AI 算力需求,都已在台電的中長期供電計畫中完整評估,確保能支撐至 2032 年前的成長需求。
不過,龔明鑫也強調,只要各發電廠,尤其是天然氣發電廠若能如期完工並投入運轉,台灣電力供應在 2032 年前大概都不會出現問題。同時,政府也著手進行更長期的能源布局,持續規劃 2032 年以後的供電結構。
工研院綠能所所長劉志文於研討會也提及,根據2023年數據,台灣AI算力中心所需電量約是14億度,預估未來五年將成長8倍,成長至破百億度,而台灣整體一年用電量也就3,000億度,用電相當驚人。他強調,AI算力背後驅動力量即是電力,但算力成長同時,電力成長的斜度則要趨緩,用AI解決AI造成的問題、研發低耗能散熱等技術,也許會是關鍵。
台電五年330億元計畫,強化抗風結構與搶修調度
對於外界關心的電網抗災作為,黃銘宏表示,提升電網韌性是一項長期工程,台電已規劃「提升電網韌性五年計畫」,自2023年至2027年間投入約330億元,每年編列約66億元,用於強化各項基礎設施。
黃銘宏說明,計畫內容涵蓋二次變電所及線路設備的汰換與絕緣化,加速老舊變壓器更換,全面提升硬體設施的穩定性。尤其在丹娜絲颱風重創部分地區後,政府額外編列102億元補助台電,用於強化架空線路與電杆結構。
他表示,台電已將電杆抗風強度標準從原本的14級風提升至17級風,並採取「關鍵點加強」設計,例如在一定距離內增設一根抗風強度更高的電杆,以避免颱風掠境時再次發生連鎖倒桿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