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的金錢考試,你願意讓孩子交空白卷嗎?
(圖片來源:Canva)
家人談錢,總是有些尷尬。以我們這些六、七年級生家長來說,從小父母很少跟我們談過錢,也未曾學過如何用溫柔又清楚的方式,和孩子開口談金錢。這次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中,1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登記入帳、親自到ATM領現,這樣的設計讓孩子第一次有機會「自己領錢」,也讓原本單純的補助,瞬間變成一場親子間的價值衝突。
最近在社群平台 thread 上,一位國二生分享了自己的苦惱:「普發一萬,媽媽只願意給我50元。她說,這筆錢是從他們的稅收裡拿來發的,沒繳稅的小孩領什麼領?」
這樣的話語,對我們這一代家長來說或許聽起來很合理,但對一個處在AI世代、資訊充足、正在探索自我價值的青少年來說,卻是挫折的。他不是不懂家庭的現實,而是渴望被看見、被尊重。他想要的不只是錢,而是參與感與自主決定權。
網友的留言也很有啟發性:「可以跟父母商量,考試成績達到多少就讓你買。」這不只是妥協,更是一種合作的開始。另一則留言提醒:「不管跟家人最後討論決定是什麼,都不要為了眼前的一萬塊一時的情緒跟家人鬧彆扭吵架,因為人生不是僅止於一萬,也不是僅擁有繪畫板你就會滿足的。未來靠自己努力買也很感動的!」
這些話語,其實正是孩子需要聽見的:「你可以爭取,也可以學習規劃。」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這筆錢的出現不只是額外資源,更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金錢教育考題。我們心裡可能浮現各種擔憂:
· 這筆錢是政府給家庭的補助,不是孩子的零用錢· 我怕他亂花錢,買了不必要的東西
· 我希望他學會規劃,而不是衝動消費
· 我們家的情況不一樣,不能跟別人比
這些擔心,其實都來自於一種深層的愛:「我們想保護孩子,也想幫他們避開錯誤。」但在這份保護裡,也可能藏著一種不自覺的控制,我們太怕他們做錯,以至於不敢讓他們試。
更何況,許多家長也沒有被教導過如何談錢。我們習慣把錢的事藏在心裡,默默規劃、默默承擔。突然要和孩子談「金錢的歸屬」、「使用的原則」、「家庭的需要」,我們可能也感到手足無措。
這時,與其急著給答案,不如先給空間。留空間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也讓我們說出自己的擔憂。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起學習正向教養的方法,在普發一萬的運用討論裡,建立信任、練習合作。
正向教養的做法:先連結,再引導
正向教養的核心理念是:「先連結,再糾正。」也就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緒與需求,再進行價值引導與行為調整。
當孩子說:「這是我的錢!」我們可以這樣回應:
「我聽得出來你很期待自己安排這筆錢,這對你來說很重要。」
「我也希望你能學會負責任地使用金錢,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怎麼安排。」
這樣的語言,不是妥協,而是建立信任的起點。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更有可能打開心門,願意聽聽我們的想法。接著,也許不急著當下討論,可以邀請孩子在一個親子都有空的時間,像是周末或晚餐後,開一場「家庭金錢會議」,討論這筆錢的用途。
會議中:
· 家長分享家庭的需求與考量
· 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願望
· 一起制定分配原則與使用計畫
在具體操作上,家長可以提供「有限選擇」的方式,例如:
「你可以決定其中三千元的用途,剩下的我們一起討論。」
「你可以選擇買你喜歡的東西、存起來或捐出去,我們來看看哪個更值得。」
有限選擇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練習決策,也讓家長保有引導空間。這是一種溫和的界線,不是限制,而是陪伴。
一萬元的金錢考試,你願意讓孩子交空白卷嗎?
普發一萬元,是一場「親子共同成長」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談價值、談選擇,也談錯誤與修正。在正向教養的金句裡,我特別喜歡這一句「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孩子不是在犯錯,而是在試著成為更成熟的自己。
與其阻止,不如引導。給孩子試錯的空間,不是放任,而是信任。在小額金錢中練習判斷、承擔後果,也學會如何修正與成長。而我們,則是那個願意陪他一起練習的大人。
這一萬元,不只是一次樂透,而是一次深刻的親子對話。這不只是金錢分配,更是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的培養。孩子不再只是被告知,而是成為參與者,也更願意承擔結果。而我們,也在這場對話裡,重新學習如何成為更懂得連結與放手的父母。
作者:媽咪老師Cindy
媽咪老師聯絡簿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mmylife
師院美術系,藝大視傳所
原本為幼兒美術老師,
陪伴孩子成長中,學習了正向教養講師、陰瑜珈老師和兒童理財老師。
期望透過推廣家庭教育讓家長們理解與孩子共學共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