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轉折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精選的81件重要藏品,於今夏遠渡重洋,首次嘗試海外大規模展出,攜手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規劃,內含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等等38位大師真跡,透過五大主題:「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以及「水岸風光」,向大眾展現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的多樣面貌。
橫跨百年的藝術盛事
故宮與大都會博物館的合作由來已久,可追溯至1961年,院藏精品遠赴大都會博物館展出,1996年更舉辦「中華瑰寶展」巡迴全美四大城市。
今年適逢故宮100週年院慶,為優化整體環境,延續「新故宮計畫」的推動進程,北部院區的圖書文獻大樓(第二展覽館)竣工時間巧合地與布展時間相互貼合,也因此隨本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台登陸而正式啟用。
五大展區的設計,通過聚焦大師們的繪畫主題,更便於對照大師們不同的表現手法,以及當時的社會樣貌。如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土黃、深綠等飽和的色塊與女子色澤濃豔的衣物對照,以及粗獷的構圖,帶來熱帶島嶼的溫暖氣息。
「肖像與人物」呈現18世紀末工業化後,藝術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登上舞台。如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畫面中的兩位主角,透過優雅舉止、衣著和背景,流露新崛起的中產階級對女性教養的期待,也展示了印象派精巧細膩的面相。
而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以及城市發展,藝術家這時將視野轉向祖國的風光,「徜徉自然」帶來法國風景,一如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不僅是對家鄉的深情流露,也暗喻藝術家與家人的情感糾結。
「從城市到鄉村」展現藝術家的人生軌跡,漫遊之處皆是風景,透過藝術家獨有的細膩感性和標誌性技法,重現在時人眼中普通的日常。就像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透過「點畫」技法,描繪巴黎附近的「大碗島」,人物悠閒地在草地上度過午後,色彩層次與明暗變化,反映作者對光之美學的深刻理解。
圖片提供」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時藝多媒體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