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再努力也買不起房,躺平就好?過來人分享:不要在該拚搏的時候選擇躺平

Smart智富月刊

發布於 06月13日01:00 • 畢德歐夫 更新時間:2025-06-10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打開電視、網路媒體,只要收視率高的標題,幾乎都是訂一些吸睛的標題,而且不外乎都是年輕人貧窮、無法買房、買股的議題,從點閱數來看,確實數字都很不錯,以前沒有細想,媒體說什麼往往就跟著覺得是什麼,這大概是20年前的事情了。

所幸後來遇到不少前輩好友,也有認識媒體讀者,才知道很多都不是真的,只是商業媒體要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在前幾天推薦的《真確》這本書中,作者用清楚的數據舉證,全球的貧窮人口確實不斷減少,愈來愈富裕才是這世界的樣貌。

「把全球所得分布分成4級來看,第1級是最貧窮,第4級是富裕,把這4個所得等級想成電玩裡面的等級,人人都想從第1級升到第2級,再繼續往上升,只不過這遊戲很怪,第1級的難度反而最高。」這是作者在第1章節就寫到的一段話。

第1級的貧窮不是所謂買不起手機,買不起平板電腦,這跟我們所認知的貧窮大不相同,而是每天只能賺1美元,回家路上還要撿木柴,貧脊的土地歉收還沒得吃,生病狂咳嗽停不了,可是要到很遠的醫院沒交通工具,也付不出錢,這是所謂的「赤貧」。

如果作物有幸豐收,努力不懈拿去賣,或許可以多賺幾塊錢,順利邁入第2級((當今約10億人過上這樣的生活)。

書中提到的第2級則是每天已經有穩定食物可吃,可以買腳踏車,幫孩子買涼鞋,有電力可是不穩定,不用睡在泥巴地,但如果生病還是要籌錢買藥,有了桶裝瓦斯,不用再去外面撿木柴如果能去工廠或公司上班,那真是太好了,將是家裡第一個領薪水的人,邁入第三級(當今有3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書中引用各國數據提到的第3級長什麼樣?

每天忙碌16小時,一週7天不休息,家裡有水龍頭,不必外出打水,供電穩定,也可以買冰箱保存食物,更可以買摩托車去鎮上工作,不小心出了車禍,只好先看醫生等康復,這段時間由於有存錢的關係,生活還算沒問題,期待兩個孩子趕緊畢業去賺錢,可以做自己當年沒辦法做的那些好工作,賺取更多薪水,為了慶祝,全家人還出門旅行,去海邊看海,開心玩了一下午(當今有2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再來看看第4級,每天都能賺32美元,消費能力也不錯,每天就算多賺3美元也無感,因為對生活沒帶來什麼差異,也不能改變一生,接受過12年的教育,也會偶爾搭飛機到外地度假,每個月出去吃一頓大餐,也買得起車子,家裡當然也有熱水設備,可以舒服洗澡。

作者也提到,正在閱讀此書的人,一定知道第4級的模樣,就不用多介紹了,困難的是要如何讓第4級的人知道,其餘世上還有約60億人的生活達不到第4級(當今有1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書中並附上全彩的幾張照片,讓讀者更方便理解,各級距的生活方式差異,一目了然。

看到這邊,較年輕的讀者想必會覺得這作者老生常談,這位瑞典醫師無非想傳達的就是:「別人更慘,要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這根本是多說,我們就是覺得過不好。」

我沒有否定之意,甚至覺得年輕人有這種想法也不賴,因為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有比較的心態,有比較才有進步,可是要良性競爭才好,而不是到最後採取自暴自棄,那就可惜了,由於台灣本來就是全球富裕國家的前段班,導致即便有著還不錯的收入,也容易感覺自己還很貧窮,因為所謂的富裕跟貧窮感受,在體感上本來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再者就是台灣確實是方便的地方,各種的行銷、商業手段都太強大,導致想要的東西很多,但其實大多都不太需要,這是都會區人口的通病,從古至今好像都如此。

30年、20年前的都市人也總穿著時髦,父母親也總教導不要跟那些台北同學做比較,比都比不完,連機車都不讓我買,記得好像到25歲才買了屬於自己的摩托車。

《真確》這本書的作者舉證相當豐富,我們也確實處在經濟繁榮的台灣,年輕人身處在經濟發達的國家,怎麼樣都比身處在落後國家要好太多,例如書中提到的第1級環境,其實也不要說第1級,第2級就好,應該很多台灣人都難以接受了,可能是非常多年前的台灣才是那個模樣,全民早就走過那個階段了。

年輕人在股市正向發展的情況下,盡可能養成投資理財的好習慣是重要的,台股跟美股走勢算是高度相關,尤其是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跟費半指數可說緊密相連。

那年輕人要做投資,當然也要有本金,這是常見的困境,要不然知道也做不到,但除非家中本來就有資源,要不然想破頭都很難賺到理想中的財富,慶幸的是台灣網路資源豐富,而且手機上網費率也不算高,但如果只是拿著手機划啊划、玩著各式遊戲,有的甚至沉迷賭博,又或者每天看著搞笑短影音,一兩個小時不小心就過去了,那就十分可惜,因為年輕人最珍貴的就是「青春」。

35歲前的年輕人大致上有幾個提升自我的方向可執行:

1.盡可能思考自己未來想成為的樣子,並且找尋類似的朋友相處、共事、對話。

巴菲特股東會上曾被提問:「如果還能跟查理再共度一天的話,你和他想做些什麼?」
巴菲特回:「我想跟以前所有我們相處的日子不會有太大區別。如果你身旁有個你會願意和他共度生命最後一天的人,現在就去跟他見面,明天就去找他吧,而且經常跟他見面,不用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當然巴神不是要我們真的死纏爛打某個朋友不放,這也太可怕了些,只是大方向就是如此,盡可能去找尋良師益友,不出十年就會看到成果,自身經驗也是如此,可信度算是極高。

2.要為5年後的自己做打算,讓5年後的自己感謝現在的自己。

有些20歲、30歲的年輕人看到周圍同儕的消費行為,難免會被影響到,覺得明明自己學歷更好,或者工作頭銜更好,那為什麼不能跟著這樣做?

「1年出國1次應該還好吧!人家出國2次也沒怎樣。」
「偶爾吃一次兩三千塊的餐廳還好吧!生日慶祝一下不過分!」

是的,交往的紀念日也要慶祝、情人節也要慶祝、耶誕節也要慶祝、中秋烤肉老朋友揪團吃燒肉總要去,諸如此類,一年真要說起來,每個月都絕對有理由可以慶祝,但薪水就是這些,年輕人剛出社會確實預算不夠,這時當然容易入不敷出,這非常正常。

至於「比較心理」,別人可以出國幾次或買車之類,殊不知人家的家庭背景可能父母早已存了豐厚的底,出社會大家不太會說真話,很少人能聽到真心話,一方面社會爾虞我詐,可能有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大家也謹言慎行,怕得罪別人。導致很多優秀的20多歲年輕學子們,明明都是菁英人才,卻有種懷才不遇之感,感覺都是社會的錯,大喊台灣是鬼島等…。

其實說穿了,就是台灣這環境確實讓人有基本生活水平,但如果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靠自己努力打拚,釐清資本主義的規則,為社會其他人提供更好的價值交換,自然就能獲取合理的報酬,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標準。

年輕人現在普遍求學到大學甚至碩班畢業,25歲才開始當社會新鮮人,確實很辛苦,因為才上班不到5年,就開始面臨長輩給予的壓力,婚姻、買房、生子等…,甚至有些人到了35歲都還沒存到第一桶金。

30歲怎麼會說自己不是年輕人,當然還是,不要在還可以拚搏的時候就選擇躺平,加油吧!

以上提供給讀者閱讀,相信反覆閱讀都會有收穫的,祝大家工作都順心,一切順利,謝謝你們常常來閱讀平實中性的文字專欄。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匯率風暴…害怕風險選擇不投資?殘酷現實:什麼都不做的人會是最大輸家
靠複利或存股,有機會提早退休嗎?畢德歐夫:本小利大利不大,收入才是關鍵

小檔案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產品遭美國海關暫扣! 巨大發緊急聲明:影響營收約4%~5%

中廣新聞網
02

快訊/經濟部證實自行車龍頭巨大公司涉不當勞動 即日起遭美國暫時禁止進口

太報
03

南非更名並降等台灣駐處 經濟部「回敬」晶片出口管制

商傳媒
04

捲入「台版馬多夫」保盛豐詐騙案 華南永昌投信累虧逾資本額1/2 

太報
05

0050持續霸榜、穩坐ETF存股王!00878、00919…高股息ETF的存股信心消失中?

Smart智富月刊
06

台股新高26307點、台積電1340元還能上車?他公式拆解:2330有400元空間、指數推升力3千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3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