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努力也買不起房,躺平就好?過來人分享:不要在該拚搏的時候選擇躺平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打開電視、網路媒體,只要收視率高的標題,幾乎都是訂一些吸睛的標題,而且不外乎都是年輕人貧窮、無法買房、買股的議題,從點閱數來看,確實數字都很不錯,以前沒有細想,媒體說什麼往往就跟著覺得是什麼,這大概是20年前的事情了。
所幸後來遇到不少前輩好友,也有認識媒體讀者,才知道很多都不是真的,只是商業媒體要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在前幾天推薦的《真確》這本書中,作者用清楚的數據舉證,全球的貧窮人口確實不斷減少,愈來愈富裕才是這世界的樣貌。
「把全球所得分布分成4級來看,第1級是最貧窮,第4級是富裕,把這4個所得等級想成電玩裡面的等級,人人都想從第1級升到第2級,再繼續往上升,只不過這遊戲很怪,第1級的難度反而最高。」這是作者在第1章節就寫到的一段話。
第1級的貧窮不是所謂買不起手機,買不起平板電腦,這跟我們所認知的貧窮大不相同,而是每天只能賺1美元,回家路上還要撿木柴,貧脊的土地歉收還沒得吃,生病狂咳嗽停不了,可是要到很遠的醫院沒交通工具,也付不出錢,這是所謂的「赤貧」。
如果作物有幸豐收,努力不懈拿去賣,或許可以多賺幾塊錢,順利邁入第2級((當今約10億人過上這樣的生活)。
書中提到的第2級則是每天已經有穩定食物可吃,可以買腳踏車,幫孩子買涼鞋,有電力可是不穩定,不用睡在泥巴地,但如果生病還是要籌錢買藥,有了桶裝瓦斯,不用再去外面撿木柴如果能去工廠或公司上班,那真是太好了,將是家裡第一個領薪水的人,邁入第三級(當今有3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書中引用各國數據提到的第3級長什麼樣?
每天忙碌16小時,一週7天不休息,家裡有水龍頭,不必外出打水,供電穩定,也可以買冰箱保存食物,更可以買摩托車去鎮上工作,不小心出了車禍,只好先看醫生等康復,這段時間由於有存錢的關係,生活還算沒問題,期待兩個孩子趕緊畢業去賺錢,可以做自己當年沒辦法做的那些好工作,賺取更多薪水,為了慶祝,全家人還出門旅行,去海邊看海,開心玩了一下午(當今有2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再來看看第4級,每天都能賺32美元,消費能力也不錯,每天就算多賺3美元也無感,因為對生活沒帶來什麼差異,也不能改變一生,接受過12年的教育,也會偶爾搭飛機到外地度假,每個月出去吃一頓大餐,也買得起車子,家裡當然也有熱水設備,可以舒服洗澡。
作者也提到,正在閱讀此書的人,一定知道第4級的模樣,就不用多介紹了,困難的是要如何讓第4級的人知道,其餘世上還有約60億人的生活達不到第4級(當今有10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書中並附上全彩的幾張照片,讓讀者更方便理解,各級距的生活方式差異,一目了然。
看到這邊,較年輕的讀者想必會覺得這作者老生常談,這位瑞典醫師無非想傳達的就是:「別人更慘,要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這根本是多說,我們就是覺得過不好。」
我沒有否定之意,甚至覺得年輕人有這種想法也不賴,因為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有比較的心態,有比較才有進步,可是要良性競爭才好,而不是到最後採取自暴自棄,那就可惜了,由於台灣本來就是全球富裕國家的前段班,導致即便有著還不錯的收入,也容易感覺自己還很貧窮,因為所謂的富裕跟貧窮感受,在體感上本來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再者就是台灣確實是方便的地方,各種的行銷、商業手段都太強大,導致想要的東西很多,但其實大多都不太需要,這是都會區人口的通病,從古至今好像都如此。
30年、20年前的都市人也總穿著時髦,父母親也總教導不要跟那些台北同學做比較,比都比不完,連機車都不讓我買,記得好像到25歲才買了屬於自己的摩托車。
《真確》這本書的作者舉證相當豐富,我們也確實處在經濟繁榮的台灣,年輕人身處在經濟發達的國家,怎麼樣都比身處在落後國家要好太多,例如書中提到的第1級環境,其實也不要說第1級,第2級就好,應該很多台灣人都難以接受了,可能是非常多年前的台灣才是那個模樣,全民早就走過那個階段了。
年輕人在股市正向發展的情況下,盡可能養成投資理財的好習慣是重要的,台股跟美股走勢算是高度相關,尤其是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跟費半指數可說緊密相連。
那年輕人要做投資,當然也要有本金,這是常見的困境,要不然知道也做不到,但除非家中本來就有資源,要不然想破頭都很難賺到理想中的財富,慶幸的是台灣網路資源豐富,而且手機上網費率也不算高,但如果只是拿著手機划啊划、玩著各式遊戲,有的甚至沉迷賭博,又或者每天看著搞笑短影音,一兩個小時不小心就過去了,那就十分可惜,因為年輕人最珍貴的就是「青春」。
35歲前的年輕人大致上有幾個提升自我的方向可執行:
1.盡可能思考自己未來想成為的樣子,並且找尋類似的朋友相處、共事、對話。
巴菲特股東會上曾被提問:「如果還能跟查理再共度一天的話,你和他想做些什麼?」
巴菲特回:「我想跟以前所有我們相處的日子不會有太大區別。如果你身旁有個你會願意和他共度生命最後一天的人,現在就去跟他見面,明天就去找他吧,而且經常跟他見面,不用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當然巴神不是要我們真的死纏爛打某個朋友不放,這也太可怕了些,只是大方向就是如此,盡可能去找尋良師益友,不出十年就會看到成果,自身經驗也是如此,可信度算是極高。
2.要為5年後的自己做打算,讓5年後的自己感謝現在的自己。
有些20歲、30歲的年輕人看到周圍同儕的消費行為,難免會被影響到,覺得明明自己學歷更好,或者工作頭銜更好,那為什麼不能跟著這樣做?
「1年出國1次應該還好吧!人家出國2次也沒怎樣。」
「偶爾吃一次兩三千塊的餐廳還好吧!生日慶祝一下不過分!」
是的,交往的紀念日也要慶祝、情人節也要慶祝、耶誕節也要慶祝、中秋烤肉老朋友揪團吃燒肉總要去,諸如此類,一年真要說起來,每個月都絕對有理由可以慶祝,但薪水就是這些,年輕人剛出社會確實預算不夠,這時當然容易入不敷出,這非常正常。
至於「比較心理」,別人可以出國幾次或買車之類,殊不知人家的家庭背景可能父母早已存了豐厚的底,出社會大家不太會說真話,很少人能聽到真心話,一方面社會爾虞我詐,可能有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大家也謹言慎行,怕得罪別人。導致很多優秀的20多歲年輕學子們,明明都是菁英人才,卻有種懷才不遇之感,感覺都是社會的錯,大喊台灣是鬼島等…。
其實說穿了,就是台灣這環境確實讓人有基本生活水平,但如果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靠自己努力打拚,釐清資本主義的規則,為社會其他人提供更好的價值交換,自然就能獲取合理的報酬,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標準。
年輕人現在普遍求學到大學甚至碩班畢業,25歲才開始當社會新鮮人,確實很辛苦,因為才上班不到5年,就開始面臨長輩給予的壓力,婚姻、買房、生子等…,甚至有些人到了35歲都還沒存到第一桶金。
30歲怎麼會說自己不是年輕人,當然還是,不要在還可以拚搏的時候就選擇躺平,加油吧!
以上提供給讀者閱讀,相信反覆閱讀都會有收穫的,祝大家工作都順心,一切順利,謝謝你們常常來閱讀平實中性的文字專欄。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匯率風暴…害怕風險選擇不投資?殘酷現實:什麼都不做的人會是最大輸家
▶靠複利或存股,有機會提早退休嗎?畢德歐夫:本小利大利不大,收入才是關鍵
小檔案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顯示全部
留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