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宅品味

房屋出現這種裂痕就要小心!餘震不斷必做8件事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12日09:06 • 發布於 06月12日09:0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葉懿德 圖/ Pexels
房屋出現這種裂痕就要小心!餘震不斷必做8件事

昨(11日)晚間7點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震央位於花蓮,深度30.9公里,屬於淺層地震,全台有感。消防署及台北市政府建議,為確保安全,地震發生後必做哪8件事?震後查看住宅結構是否穩固,有哪些關鍵要點?

內政部消防署呼籲民眾保持警覺,隨時注意餘震可能帶來的風險,並做好防震準備。地震過後資訊龐大且混亂,很容易以訛傳訛,因此建議從官方的公告管道獲得正確資訊與情報,例如中央氣象署,全民防災E點通或消防署官方Facebook等。

震後必做8件事,快檢查瓦斯、水電開關

綜合消防署與台北市政府等建議,震後必做8件事,以確保安全:

1. 地震之後,檢查瓦斯、水、電等開關,如有瓦斯洩漏,應輕輕打開窗戶,立即離開。

2. 隨時收聽電視台或電台的正確震災災情消息,不要聽信謠言。

3. 保護自己免於再受傷,例如穿上長褲、長袖襯衫、堅固的鞋子、工作手套,這樣才不會被破掉的東西割傷。

4. 應小心家具位移,避免傾倒造成財物損失與二次受傷。

5. 確認避難出口及動線安全,並打開門窗,以免變形不易逃生。

6. 檢查玻璃是否破損,並且避開玻璃碎片。

7. 關閉電源並檢查逃生出口及動線。

8. 住宅結構安全檢查

也要注意不接近危險設施、切勿搭乘電梯,要利用樓梯逃生,到空曠處,並遠離招牌、樹木、建築物、電線桿,切勿靠近已有損害的建築物,以免危險,也應遠離懸崖峭壁,小心落石、山崩。

住宅結構安全檢查,小心45度角裂縫

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繁,根據台北市政府提供的「震後房屋自我檢查手冊」,震後可以以下方式檢查:

1.首先查看整棟大樓

· 先詢問左鄰右舍、樓上樓下是否也有損害。

· 共同查看整棟大樓是否有異常傾斜、沉陷現象。

· 檢查門窗是否被擠壓變形,牆壁有無龜裂,樑柱樓板有無裂損。

2.從1樓開始檢查

· 注意柱子是否有嚴重裂縫或混凝土被壓碎剝落、鋼筋外露等現象。

· 1樓為開放空間的挑高挑空大樓,或1樓原為老舊住宅被改變成超商、餐廳或大賣場之建築物,應特別檢查。

3.檢查各樓層梁柱剪力牆、樓板

柱:查看梁柱接合處、柱子的頂端或底部、門窗邊的柱子,注意柱子在門窗開口的部位,是否有近似45度或交叉的斜向裂縫,甚至混凝土剝裂、鋼筋外露現象。柱子頂端或底部若有明顯的水平裂縫或錯位也應注意。

隔間牆交叉裂縫及柱底部45度裂縫。圖片來源 / 震後房屋自我檢查手冊

樑:特別注意梁端(梁靠近柱子的地方)或靠近牆的地方,是否有近似45度或交叉斜向裂縫,甚至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若柱與柱間距較大,下面無隔間牆的長梁,中央部位有垂直向裂紋,只要無明顯的下垂變形,於震後妥為修復即可。

剪力牆:一般大樓不一定會設計有剪力牆,民眾也不容易分辨何者為剪力牆。若厚度超過20公分的鋼筋混凝土牆,周圍有梁柱框架起來,無門窗等開口,很可能是剪力牆。

柱及外牆交叉裂縫、混凝土剝裂、鋼筋外露、門窗變形, 應留意。圖片來源 / 震後房屋自我檢查手冊

應檢查牆面是否有近似45度一道或多道裂縫或交叉裂縫,甚至上下錯位、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等現象。由於剪力牆是抗震的重要結構元件,若有上述情形,應盡速補強。

樓板:檢查是否有混凝土嚴重剝落、鋼筋外露情形。

震後建築物如果有上述情形,應請專業人員評估進行修復補強,確保居家安全。

隔間牆嚴重裂損,上下錯位,應拆除重砌。圖片來源 / 震後房屋自我檢查手冊

若是發現以下情況,可以自行修復:

1. 間隔牆、外牆裂損,若僅是表面粉刷層裂縫,重新粉刷即可;若裂縫深入磚牆或鋼筋混凝土牆,可用「環氧樹脂」灌入修復。

2. 牆面門窗、開關窗等開口角落上的裂縫。

3. 牆面開關插座、水龍頭、樓板燈具等附近裂縫。

4. 磚牆與梁或樓板交接處之水平裂縫與垂直裂縫。

5. 樓梯平台裂縫。

6. 屋頂女兒牆、陽台牆、欄杆等裂損。

延伸閱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什麼?PTSD症狀測試、治療解析

情緒壓力是癌細胞的養分?醫師教你4招,幫身體喘口氣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宅品味相關文章

01

孝親房「4大設計重點」一次看!這樣設計長輩住得更安心

100室內設計
02

伸縮餐桌讓家中坪效激增!怎麼挑?實用嗎?網友這麼說

100室內設計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