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張瑞雄專欄】數位孿生的創新與倫理

Knowing

發布於 05月19日03:50 • 專欄作家張瑞雄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從工業應用跨足時尚產業,標誌著人機互動模式正在根本轉變。瑞典服飾品牌H&M於2025年宣布與模特兒及經紀公司合作,推出30位模特兒的數位分身,計畫讓這些AI生成的虛擬人物參與社群媒體及行銷活動。這項創舉無疑為時尚圈帶來一股數位旋風,但其背後所隱含的職業替代、倫理界線與產業再分配問題,值得深思。

從表面來看,H&M所推動的數位孿生策略呈現出極高的前瞻性。與傳統虛擬模特兒不同,這些AI分身由模特兒本人持有所有權,具備可授權性,甚至可跨品牌使用,包括H&M的競爭對手。這種「數位自我擁有權」不僅為模特兒帶來自主性,也代表著AI運用邁向更具人本倫理的新階段。這是H&M試圖平衡技術與人類角色的嘗試,是引導AI進入產業的起點,而非AI取代模特兒的終點。

即便如此,問題依然層出不窮。首先是對傳統產業鏈從業人員的威脅。攝影師、造型師、化妝師等在模特兒產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數位分身能夠直接生成穿搭、表情與肢體動作,不再需要實地拍攝與後期處理,對上述職位形成實質排擠。模特兒在首次看到自己的AI分身時,既興奮又不安,「那是我,卻又不是我」。這種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界線,正是AI技術進入人類感官領域後所帶來的倫理震盪。

數位孿生技術其實並非始於時尚產業,工業界早已透過數位分身實現智慧製造、建築管理與資源優化。例如藉由虛擬模擬機器設備運行與能源消耗,企業能提早預測故障、減少浪費,達到永續目標。在這些場景中,數位孿生是效率的推手、創新的催化劑,幾乎毫無道德爭議。但當技術延伸至具強烈人文與美學價值的時尚領域時,其挑戰也隨之擴大。

不只H&M,AI與數位分身技術也正在司法、媒體、娛樂等高情感密度場域中進行實驗性應用。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近期就出現死者家屬製作AI分身,讓被殺害者以數位影像「親自」向殺人者陳述心聲的案例。此舉雖感動法官與旁聽者,卻也開啟了對「誰能替死者發聲」的深刻反思。當AI分身的話語其實是由生者編寫腳本,「科技的真誠」是否等同「人的真實」?這一問題,也同樣適用於數位模特兒的行銷代言。

另一方面,數位孿生在技術上也面臨複雜挑戰。未來發展須解決資訊整合、模型相容性與生成式AI參與等多重議題。要真正做到虛實同步與高擬真性,仍需大量演算法調校與資料治理能力。此外生成式AI技術雖能快速建立3D模擬與場景變化,卻也帶來深度偽造與虛假敘事的風險。

回到H&M的案例,雖然品牌已宣布所有AI影像將標示浮水印,並優先用於社群行銷,但這類標示能否阻止AI影像被斷章取義、被非法複製甚至誤導消費者,仍未有充分機制保障。尤其在平台演算法推播與視覺疲勞現象普遍存在的社群生態下,用戶是否能清楚辨識「這是一個AI模特兒」,本身就是一個存疑的命題。

對於消費者而言,數位孿生模特兒或許能滿足快速、更新、更換的視覺需求,甚至讓時尚更具包容性,模特兒不再受限於身體形象、地理位置或年齡。但對於產業本身而言,這是一場涉及職能重組、價值重建與倫理重構的深層革命。當虛擬模特兒不再受限於物理現實,品牌是否會逐漸放棄對真人的投資與養成?未來的時尚是否只剩演算法運算出的「完美」比例,而失去人性的不完美之美?

數位孿生與AI技術的應用,不該僅止於「效率提升」或「行銷創意」的層次,而需上升至人本價值與產業倫理的維度。真正的創新,不應是用技術替代人,而是以科技為人類擴展想像、保障權益與促進公平的工具。H&M讓模特兒掌握AI分身的所有權,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實驗,未來其他品牌若能仿效,或許能讓科技進步的同時,也維持住產業的多元與人性。

AI與數位孿生技術正在重塑我們所理解的「人」與「影像」的界線,在創新之中,我們不該只有興奮或焦慮,更應有制度、法律與倫理。否則今日是模特兒的分身,明日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分身。到那時,我們怎麼解釋「那是我,但又不是我」?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5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