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以英國PPI為鑑 端正貸款保險

Smart智富月刊

發布於 07月09日01:00 • 林建智

英國的銀行近年來因「還款保障保險」(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以下簡稱PPI)之不當銷售糾紛陸續引爆,經法院判賠鉅額賠償金,其影響深遠而舉世矚目。所謂的PPI,泛指當被保險人(借款人)因身故、疾病或失業時,其保險金將用於清償被保險人貸款之保險商品,常見於房貸、信貸、車貸或信用卡循環信用等場合,目的在於保障被保險人的還款能力或信用。在台灣,有鑑於「房貸壽險」與PPI商品頗類似,金管會曾於2012年全面檢討。為確保銀行的債權實現,早期的房貸壽險多半由銀行擔任要保人兼受益人;借款人只是以被保險人身分負責繳交保費,但並非保險契約當事人。經調查發現,銀行銷售房貸壽險時常有:搭售或不當勸誘、欠缺保險利益、解約金歸屬不清、缺乏商品適合度分析及增額貸款以躉繳保費等問題。因茲事體大,金管會遂通令銀行業、保險業進行整頓。

今日的房貸壽險,要保人已改由借款人擔任,而受益人也是由借款人指定;但為擔保房貸債務,通常會以「批註條款」指定銀行為受益人。若被保險人在貸款期間內身故,將優先支付保險金給銀行以償還貸款,若有餘額才會支付給其他受益人。另一方面,銀行辦理房貸時也會要求借款人就其房屋(擔保品)投保住宅火險(及地震險),並以「抵押權附加條款」約定在銀行(抵押權人)債權範圍內,將保險金優先給付予銀行,藉以清償其房貸債務。

平心而論,銀行受領的保險金皆是用於清償房貸債務,本質上是「優先受領」,何來「受益」之有?產壽險業之所以方法不同,應該是對「保單權益歸屬」的認知差異所致。房貸壽險早期逕以銀行為要保人兼受益人,形成「反客為主」的荒謬現象;再加上壽險業因貪圖業績而充分配合,導致消費權益遭受嚴重侵害。所幸彼時主管機關及時整頓改善,方能避免潛藏的金融風暴。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能結合保險商品運用於不同貸款場合,的確有助於金融消費者維護或增強信用。銀行如欲確保債權實現,自應以自己為被保險人,購買信用保險、應收帳款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商品,方屬妥適。若因貪圖績效而恣意濫用貸款保險,類似PPI事件定將重演。屆時,亮麗的業績將轉變成為慘痛的教訓。

小檔案_林建智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專任委員、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台灣保險法學會名譽理事長、繼耘保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手中有保險 心中無匯價
可以用貸款買保單嗎?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產品遭美國海關暫扣! 巨大發緊急聲明:影響營收約4%~5%

中廣新聞網
02

快訊/經濟部證實自行車龍頭巨大公司涉不當勞動 即日起遭美國暫時禁止進口

太報
03

南非更名並降等台灣駐處 經濟部「回敬」晶片出口管制

商傳媒
04

捲入「台版馬多夫」保盛豐詐騙案 華南永昌投信累虧逾資本額1/2 

太報
05

0050持續霸榜、穩坐ETF存股王!00878、00919…高股息ETF的存股信心消失中?

Smart智富月刊
06

台股新高26307點、台積電1340元還能上車?他公式拆解:2330有400元空間、指數推升力3千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