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產後體重回不去?不要等月子期結束後才計畫減重,把握減重黃金期,請你這樣做!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15日10:32 • 發布於 10月12日05:00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由於荷爾蒙的改變,成年女性有兩個肥胖高峰期,一是在產後,二是在更年期。就「產後肥胖」而言,定義為:產後第6週,體重超過懷孕前體重的10%,大約有75%婦女在產後一年內仍無法回到孕前體重,而因懷孕滯留的體重為1.6~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

肥胖為萬病之始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吳至行醫師指出,「肥胖與200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疾病分布範圍幾乎是從頭到腳,無一倖免,他用「萬惡肥為首,百病胖為先」形容肥胖為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吳至行醫師表示,近年來,已有充足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如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無形中,強化了體重管理的重要!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把握產後減重黃金期.不要等月子期結束才開始

既然產後是女性肥胖的高峰期,更值得注意要如何遠離肥胖,只是沒日沒夜的育兒生活,往往讓媽媽無暇顧及自身體重已存在超標的事實。雖然可透過量測體重或腰圍掌握體重,但不是每個人都對數字有感覺,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強化體重超標的病識感呢?「可測量體脂率,若比孕前增加5%,代表體重超標了」。

吳至行醫師建議,女性可找出孕前最好看的衣服來穿,穿不上的話,內心一定有所感觸;或是試著穿上孕前常穿的鞋子,「『卸貨』後,滯留體重在5公斤內,穿脫較沒問題;若在5~10公斤,通常尺寸會大上1號,如果穿鞋覺得緊或不好穿,顯示有減重的必要性」。

該什麼時候開始注意體重呢?吳至行醫師強調,「產後6個月是減重的黃金期,但不是等月子期結束後才來減重,若不注意的話,其實很容易在月子期又增加了5公斤。因此,確認傷口癒合,時間大約在產後2週內,就應該積極注意產後與孕前的體重差距,是否超標了」。

他以知名女星產後復出為例,「復出時的身材,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是產後3個月或6個月才開始減重,而是在坐月子時就開始注意體重變化了」。吳至行醫師表示,當前不少媽媽在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不妨運用相關資源開始進行體重管理,如諮詢營養師、健身教練等。

另外,吳至行醫師提供一個相當實用的方法,「情況允許的話,建議儘早出門社交,如:與閨密相約逛街或喝下午茶,因為出門前勢必要打扮,在穿衣穿鞋的過程中,將明顯感受到體重有改變的需要」。

孕期穿鞋要注意!

隨著妊娠週數增加,不僅體重上升,連腳也可能變大一號,當然還有水腫的因素,當原來的鞋子穿不下,為了舒服,不少孕媽咪會改穿楦頭寬一點的鞋子,甚至各式各樣不包腳跟的鞋款,吳至行醫師指出,「這類鞋子穿起來令人感到舒服,一路穿到產後,卻也容易忘記體重增加的事實。

固然要配合腳變大而選擇尺寸適合的鞋子,他建議,還是要選包住腳後跟的鞋款,這樣,若覺得不舒服,才會注意到並找出不適的原因,進而願意『改變』──為了體重,所願意做的改變」。

哺乳媽咪怎麼減重?

吳至行醫師表示,「哺乳愈多,消耗脂肪愈多」,但為何還是有哺乳媽咪的體重瘦不下來?主要是吃進去的比消耗來得多,不容易瘦下來,畢竟不少媽咪為了哺乳而「努力加餐飯」,他指出,「其實哺乳所需要的熱量早已在孕期階段儲存在體內,除非有營養不良的問題,才需要補營養」。

吳至行醫師以產後體重70公斤為例, 每天的基本熱量需求為1,750卡(每公斤25卡×70公斤=1,750卡),想減輕體重的話,每天要少吃500卡,或1,200卡以下,1週就可瘦上0.5公斤。

他指出,「哺乳消耗的熱量大約每天為300卡,但月子餐的熱量卻不只1,500卡」,這正是不少哺乳媽咪煩惱為何這麼難「瘦」的主因!吳至行醫師強調,「想要減重,每天熱量攝取不要超過1,200卡,若能少於1,000卡也不錯,如低於800卡就不行。因此,選擇適量且正確的熱量來源,很重要!才能做到耗損脂肪,保留肌肉的減重目標」。

延伸閱讀:【哺乳心樂園】哺乳期營養「3333」.增加奶量又營養滿滿,你做對了嗎?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不能忽視的內臟脂肪肥胖

內臟脂肪肥胖對健康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內臟脂肪過多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應如何了解自身的內臟脂肪是否超標了?吳至行醫師指出,「腰圍是反應內臟脂肪的客觀標準」,大家都聽過女性腰圍不可超過80公分,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因為大於80/90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增加3.4%」。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掌握自身的內臟脂肪狀況,「可計算腰高比,即將腰圍除以身高,不應超過0.5」,亦即不要讓腰圍長度超過身高的一半,否則將有較高機會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

正確量腰圍的方式

吳至行醫師提醒,「量腰圍不是量身體最細的地方,而是要量腹部中線」,將皮尺置於兩側肋骨下緣至腸骨上緣(側腰骨盆上端骨頭)的中間點(即兩個股架中點),測量時,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他提醒,產後媽咪的體脂率若比孕前多出5%,也要小心內臟脂肪超標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減重可以這樣做

減重的方式很多種,減少熱量的攝取是首要之務,只是知易行難啊!吳至行醫師分享4個執行度高的方式,不妨試一試!

1.與人分食

要克制完全不吃其實真的很難,「可是再好吃的東西,也就是前面那兩口最好吃,後面會吃不是捨不得,就是不知給誰吃,所以,就把整份吃完,然後,一整天都充滿著罪惡感」。

吳至行醫師建議,找人一起分食,「每人吃一點,既滿足想吃的衝動,也不用煩惱吃了有罪惡感」。他分享,自己喜歡喝某家手搖飲的楊枝甘露,但熱量相當高,「找兩人一起分食,等於把一份的熱量平均分給三個人,喝的時候,再加一點冰塊,讓份量看起來多一點,就不會感到喝得不過癮」。

2.改用細口瘦長杯

分食含糖飲料時,不要用寬口杯裝,「這樣一下就喝完了,好像沒喝到,改用細口瘦長且沒有握把的杯子,哪怕倒進去的份量不多,但杯口細小讓人慢慢喝,有種好像喝了一大杯的感覺」。

3.午餐外食時,以兒童使用的筷子當環保筷

午餐若為外食,餐點份量不易掌握,往往容易吃過量,吳至行醫師建議,「不少人會使用環保筷,建議選擇小朋友使用的筷子,因為筷子長度較短,夾起一口飯或一塊肉,大概就占去筷身的一半,很有吃很多的視覺效果,而且每次只能夾一點,同樣份量的食物,夾取的次數要比一般筷子來得多次,無形中,發揮慢食的效果」。

4.增加咀嚼次數

進食速度放慢再加上反覆咀嚼,可顯著增加飽足感,自然減少攝取食物的量。此外,吳至行醫師指出,「吃進去100卡的熱量,留下的熱量並非100大卡,咀嚼、胃腸蠕動都會消耗熱量。咀嚼次數愈多,消耗的熱量愈多」。改變狼吞虎嚥的習慣,增加咀嚼次數,消耗的熱量日積月累,對於減重大有幫助!看來「細嚼慢嚥」不只是古人的智慧,經過科學驗證,更是成為減重的密技之一!

知名韓星韓韶禧曾分享她的瘦身祕訣,透露每口食物咀嚼達三到五分鐘,每口咀嚼約50次!套句廣告詞,「韓韶禧都這樣做了,那你呢?」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運用輔助藥物.減少食欲

不少人想減重,用盡各種方法,卻無功而返,甚至用錯方式,減重不成反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吳至行醫師強調,「體重改變不能只靠意志力!尤其是食欲,是最需要改變的,只是衝動往往就在剎那間」。

他指出,透過藥物輔助,可產生兩種效果:一是讓人不會想吃,二是吃了很快就產生飽足感,甚至透過藥物阻斷腸道吸收,達到「不把食物放進嘴巴」的目的。

吳至行醫師進一步指出,食欲應來自真正的飢餓,即脖子以下的感覺,如飢腸轆轆;但不少人的餓是來自脖子以上的感覺,如眼睛看到美食或腦袋想著美食,這是所謂的「享樂食欲(Hedonic Hunger)」,如已經吃完一頓大餐,還是想要來上一份甜點,做個happy ending,又或者像大家去網美打卡店,看到精緻的糕點,就算不餓,還是想來一份蛋糕,「因為食用後腦內分泌了多巴胺、血清素,讓人感到情緒愉悅,然後,就鑄下了人生的大錯」。

他說,這樣的衝動可藉由藥物減緩,讓原本的大吃大喝變成淺嘗即止,避免「病從口入」,因為肥胖其實可視為一種疾病。

產後體重│減重黃金期

適時使用藥物.有助早日達成瘦身目標

吳至行醫師表示,「減重路上,需要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併行」。何時是使用輔助藥物的時機?依據指引,「以BMI≧30為例,若先以飲食、運動等保守方式治療3~6個月後,仍未達標,則可進一步考慮藥物輔助」。

然而,吳至行醫師對於使用時機有不一樣的策略,「有心想要減重的人,原本昂揚的鬥志怎麼耐得住3個月的磨耗?若是同步採用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進行減重,大約6個月後可看到效果,再來就可以非藥物為主要方式。這麼做,可讓人有成就感,讓人對於減重更有信心!」

他表示,產後6個月是減重黃金期,務必把握時機,否則之後回到職場,工作家庭兩頭燒,更無暇去管超標的體重,而這些未能適時消失的體重勢必愈來愈難拋開。

當然,一定會有人問,「哺乳的媽咪也能使用減重輔助藥物嗎?」吳至行醫師表示,「使用藥物前,務必經過醫師評估,使用安全性無虞的藥物」。

4種減重輔助藥物

吳至行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欲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是目前唯一獲批准用於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腸泌素藥物,它能抑制食欲、增進飽足感的效益,能在進食後向大腦傳遞「吃飽」的訊號、減少熱量攝取,也能減少內臟脂肪形成。

他表示,「研究顯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減少5~10%體重,但若以每週一次針劑藥物輔助,可達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風險」。

臨床觀察.民眾減重容易遇到狀況

根據吳至行醫師的觀察,民眾減重容易遇到以下狀況:

1.在過去3個月,大概胖了10公斤,平均每個月增加3公斤,未來花上3個月就可以瘦上10公斤?

吳至行醫師指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體重增加不是一兩天的事,減重自然也難以在短時間達成目標。他以一球熱量約250~350卡的冰淇淋為例,用劇烈跑步的方式,大概要60~75分鐘才能消耗掉熱量,「3個月多的10公斤,要花上4、5倍的時間才能消耗得掉,這也是大家在減重時,容易誤解並萌生挫折的觀念。

他強調,「大家都想要快速瘦身,卻往往失敗,即使成功瘦身,也很容易復胖,其實瘦身後不復胖,才是王道」。

2.配合藥物就可以瘦很多?

吳至行醫師表示,如果原來體重為100公斤,搭配藥物可能減重20、30公斤不是問題,「因為有本錢瘦」;反之,原來60公斤的人不太可能瘦這麼多,他強調,「減重的公斤數是以自身的BMI來評估,理想體重的BMI為22,換算出的體重與現有體重相比,超出的體重才是努力瘦身的目標。

以同為163公分的兩人而言,一個100公斤,一個65公斤,兩人都以58公斤(1.63╳1.63╳22=58.4518,取整數58)為減重目標,一個要減掉42公斤,另一個減重7公斤,減輕體重的百分比不同,使用的方式也視超出體重的多寡而有所改變,不是所有的減重都需要藥物的輔助。

「改變要付出努力!尤其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停滯期。以1個月瘦1公斤為目標,若能持續12個月就有12公斤,成績也夠可觀了,不宜採用極端做法期待在3~6個月瘦很多」。

3.運動有減重效果,但好像一段時間就沒什麼效果了?

吳至行醫師指出,體重管理的重點在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如果一開始即搭配運動,這樣的改變效果最好。例如:搖呼拉圈,在最初的兩週會出現令人有感的瘦身效果,但之後就沒什麼感覺了,「隨著規律地進行同一種運動,肌肉會產生記憶,與神經有更好的協調性,用更少的能量完成相同的動作,讓身體變得夠有效率。因此,運動類型要有階段性的改變。也就是說,減重不能過著安逸的生活,必須有所變動才能瘦身有成」。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烏烏醫師專欄】孕婦過重怎麼辦?孕期體重控制從均衡飲食開始
產後媽咪難「瘦」想哭!產後瘦身必知的12個關鍵問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