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運主場18場演唱會收入僅975萬 高雄市議員轟:每年倒貼4千萬維護費
高雄近年躍升為「演唱會之都」,但高雄市審計處最新報告揭露,世運主場館自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出借18場演唱會,場地收入僅975萬餘元,但去年維護費用卻高達4344萬餘元,營運收支嚴重失衡。高市議員批評免費政策不合理,要求檢討收費機制。不過,高市府則反擊,不該只看帳面數字,實則創造數十億產值。
高雄近年演唱會經濟蓬勃發展,BLACKPINK、Coldplay、Ed Sheeran等國際巨星接連登台,成為城市行銷亮點。但高市審計處發現,文化局每次都以「推動觀光產值、增加高雄能見度、提升國際友好與城市形象,總體效益大於3%門票收入」為由簽准同意免收費用,致使場地租金及權利金等收入僅975萬餘元。相對而言,去年度相關設施維護費用卻高達4344萬餘元,保養維護費用逐年攀升,營運收支失衡且短絀持續擴大。
審計處對此認為,此舉違背「使用者付費公平原則」,要求高市府重新檢討免收場租政策,並對優惠條件及方式訂定更明確規範,以完善硬體設施、提升財務效能。
高市議員許采蓁直指,除場地維護費外,市府還為演唱會提供大量免費人力支援,每場活動的支援人力成本高達百萬。以去年「ONE OK ROCK」和「火星人布魯諾」演唱會為例,每場市府免費派遣近700名公務員,價值上百萬的人力成本全由市府承擔,「廠商卻一毛錢都不用付,並不合理」。
許采蓁進一步指出,對比台北演唱會經濟並未因收費而受影響,去年可辦339場演唱會,遠超高雄的117場,收費更能保持場館經濟穩定,高雄應適度收取費用,確保永續運營。
高市議員白喬茵則以新加坡為例反駁市府論述。她表示,市長常引用新加坡邀請泰勒絲的案例,但兩者規模不同,「新加坡取得亞洲獨家,創造『Swiftonomics』帶來國際效益;高雄僅是台灣獨家,主要吸引國內觀眾,層級難以相提並論」。
白喬茵更關切市民權益,她質疑為何觀光招牌要凌駕公共權益,世運每年倒貼3、4千萬維護費,但許多國民體育場館和老舊泳池卻等不到整修經費,如果場租能回流維護,也是市民福祉。
面對民代質疑,高市府強調,世運主場館具公共服務性質,近年國際競爭激烈,各城市都在爭取巨星演出,高雄以「少量行政成本」成功吸引國際天團,2023年相關演唱會活動吸引139萬人次,創造約45億元產值;2024年更達到157場次,觀演人次突破171萬,產值達57億餘元。
高市府強調,台灣周邊城市如新加坡也採類似策略,甚至以國家力量花錢補貼爭取演出,創造的經濟綜效有目共睹。高市府認為應將演唱會經濟綜效擴及全市,讓在地商家、產業雨露均霑,世運主場館雖僅收取975萬元租金及權利金,卻實際締造了前所未有的數十億元觀光經濟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