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標準時間」難達到 醫示警:午夜才睡 心血管疾病風險激增
歌手蔡依林分享每天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覺,引發民眾效仿。不過,現代人生活忙碌,晚睡已成習慣,要提早至9點半睡覺有其困難,許多民眾感嘆「躺了半小時還在滑手機」。家醫科醫師李唐越說,研究顯示,晚間10時至11時入睡,為降低心血管黃金時段,民眾其實不需要硬逼自己達到「蔡依林標準時間」。
李唐越說,根據英國一項研究,分析8萬8千位民眾,發現晚上10至11時入睡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若延後至午夜前的11至12時才入睡,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2%,若超過午夜才睡,風險提高達25%,且不論太早、太晚入睡,或睡眠時間太長、太短,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民眾多給自己彈性,反而有助放鬆入眠。
不過,部分民眾即使在合理時間入睡,隔天還是感覺睡不飽,白天精神不濟。李唐越說,這可能是受身體代謝狀態影響,與本身體脂、血糖等情況有關,一項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過重族群,發生睡眠障礙風險比正常人高出33%,BMI超過30的肥胖者,睡眠障礙風險為過重者2倍。代謝異常干擾睡眠,會形成睡不好、疲憊、愈吃愈多的惡性循環。
李唐越說,臨床上常見3種與睡眠困擾相關的體質,包括體脂偏高型、血糖不穩型、慢性發炎型。體脂偏高或中央型肥胖者,脂肪堆積於呼吸道、胸部、腹部,容易影響呼吸系統,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風險;空腹血糖高或胰島素阻抗病人,神經調節受干擾,不易進入深沉睡眠;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指數偏高患者,容易淺眠,且修復功能下降,常誤認壓力過大,其實是身體慢性損耗。
李唐越說,睡眠與代謝之間彼此雙向干擾,晚睡會影響荷爾蒙及血糖穩定,體脂過高、血糖異常、慢性發炎,也會破壞睡眠品質,長期睡不好、白天不起精神,即使調整作息也無法改善的民眾,應從體脂率、血糖與發炎指標著手,過抽血檢查與專業團隊協助,找出真正干擾源,同時建議調整飲食習慣,控制代謝相關檢驗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