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22萬人研究:常吃1種油癌症死亡風險高12%!3款植物油最健康
哈佛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常吃奶油的人,死亡風險竟比其他人高15%!奶油含高飽和脂肪、高膽固醇,過量食用會影響心血管健康,相比之下,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營養價值也更高。研究發現食用3種植物油,更可大幅降低患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
常吃奶油死亡風險高15%、癌症死亡風險高12%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今年在《JAMA內科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報告,分析一項超過22萬人進行了長達33年的大型研究,發現常吃奶油的人,相較於少吃奶油的人,總體死亡風險高出約15%,癌症死亡風險則高出約12%。
研究團隊每4年以問卷方式,對超過22萬名成年人的膳食攝入量進行重複評估,主要觀察指標包括奶油總攝入量(包括直接食用及烘焙煎炸用奶油)和植物油攝入量(紅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橄欖油)。在長達33年的研究中,共記錄50,932例死亡病例,其中12,241例死於癌症,11,240例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分析數據後發現,常食用奶油的人,患上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較高,而常食用植物油的人,患上慢性疾病及死亡風險較低。
芥花籽油最大幅度降低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又以芥花籽油、橄欖油及大豆油等3種植物油進行對照分析,結果顯示,以芥花籽油取代奶油,可最大幅度降低死亡風險。若每天增加5克的芥花籽油、橄欖油或大豆油攝取,來取代奶油,分別能降低總體死亡風險約15%、8%和6%。若每天以10克植物油代替10克奶油,總體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會降低約17%。
芥花籽油:食用油中飽和脂肪含量最低、可煎炒烘焙
芥花籽油的飽和脂肪含量是食油之中最低,只占整體成分的6%,含有較高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及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心血管健康,也有助抗炎。芥花籽油味道清淡,不會掩蓋食材原味,價格也通常比橄欖油低。
芥花籽油的煙點在210℃至232℃之間,適合日常家庭的煎炒煮等烹調方法,例如炒菜、煎魚、炸物等,亦可替代奶油製作蛋糕、餅乾等烘焙食品,減少飽和脂肪攝取,芥花籽油可以直接拌沙拉,但風味不如橄欖油濃郁。
橄欖油:富含維他命E和K、有益心臟
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含量比芥花籽油更高,也富含多酚和維他命E等抗氧化物質,有助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有益心臟健康。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營養價值更高,含豐富維他命E和K,帶有果香、辛辣或苦味,能提升料理風味。
特級初榨橄欖油是純度最高的橄欖油,煙點較低,約165°C~190°C,適合涼拌、低溫烹調,或直接食用,空腹飲用少量橄欖油有助促進消化與代謝,也可以用作塗抹麵包或加在湯品中。
初榨橄欖油的煙點約在190°C~215°C,適合涼拌,可以加入檸檬汁、蜂蜜調成油醋醬,也適合中低溫煎炒例如炒蛋、嫩煎魚肉等,不宜高溫烹煮,高溫會釋放大量油煙,破壞營養並產生有害物質。精煉橄欖油的煙點最高,約在210°C以上,適合煎炒及烘焙。
大豆油:吸收率最高達98%、適合高溫烹調
大豆油富含Omega-6及Omega-3脂肪酸,多元脂肪酸含量較高,有助維持細胞健康、減少發炎、降低壞膽固醇,也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如磷脂質、胡蘿蔔素、維他命E等。大豆油是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食油,吸收率可高達98%,比橄欖油高出5%,高吸收率有利攝取營養。
大豆油的煙點較高,約在約230°C~240°C,適合高溫烹調,可以用來炒菜和製作炸物,而且成本較低,適合家庭日常使用。大豆油不宜生飲,攝取過多Omega-6可能會影響脂肪酸平衡,導致慢性發炎,也不宜反覆高溫油炸,大豆油經過多次加熱容易氧化,產生有害物質。
花生、大豆、豆科植物過敏的人士可能也會對大豆油過敏,使用前應先諮詢醫生。
更多內容:日式高湯|簡單做法煮昆布多做1步超鮮 日本便當和牛何故慢煮?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