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金檢曝13項缺失 理專挪用資金仍嚴重
金管會今(2025)年上半年對本國銀行執行的例行金融檢查,結果顯示銀行在7大業務領域共有13項缺失,涵蓋防制洗錢及資恐、法令遵循、消費者保護、數位金融、授信業務、風險管理與資訊安全。缺失內容從開戶審查鬆散、未落實高風險帳戶管控,到理專疑似挪用客戶資金、不動產授信限額把關不嚴等,凸顯銀行在多個核心環節存在漏洞。
本次檢查所揭示的缺失,部分涉及洗錢防制與詐騙風險。有銀行在替新設立且資本額偏低的獨資企業辦理開戶時,未查核實際營業行為,甚至同一地址設有多家公司卻未深入調查,導致帳戶開立不久就被利用匯入詐騙資金。也有銀行對資本額有限的企業戶核給過高轉帳額度,事後該帳戶被列為警示戶。
同時金管會發現,國際案例風險也未受控,一名涉及義大利詐欺案的西班牙籍男子,2019年入境台灣後竟能在8家銀行順利開戶。金管會要求各銀行對高風險外籍人士開戶後加強監控,運用風險基礎方法,及早偵測異常交易。
理專挪用客戶資金的情況依舊嚴重,部分銀行甚至爆出行員與詐團勾結的疑慮。金管會已要求業者加強臨櫃交易控管,針對涉及投資相關的異常備註或異動,必須建立更嚴格的審查與覆核流程,以防內部人員成為防詐破口。
在授信業務方面,金檢報告點出,不少銀行未確實執行《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限額控管。部分銀行將非屬長照、醫療或都更用途的建築貸款,誤列為可免納入限額的案件,形同規避規範。另在餘屋貸款徵信上,也出現審查流於形式的情況,例如未分析同建案其他戶別成交狀況,也未評估借戶銷售策略或資金調度能力,造成展期後擔保品去化速度顯著落後。
至於數位金融與資訊安全領域,發現部分銀行在企業網銀轉帳額度審查上欠缺合理性,未依照客戶金流狀況給予差別額度,增加被不法人士利用的機會。資訊安全管理與風控也被點名仍須加強。
金管會強調,檢查局依法完成行政程序,並將缺失內容移交銀行局,由其依據情節輕重、改善進度及具體作為,綜合裁量後決定是否祭出裁罰或其他懲處。未來將持續透過例行金檢與專案檢查,要求行庫補強防線,以降低洗錢、詐騙及授信風險,維護金融市場健全與消費者權益。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