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核能發電成本最低?核廢處置有新解?7大爭點看「重啟核三公投」正反意見

報導者

發布於 2小時前 • 文字/孫文臨 黃浩珉; 攝影/ 黃政嘉 黃世澤 楊子磊 許𦱀倩 周書羽 ;設計/ 黃禹禛 ;核稿/方德琳;責任編輯/黃鈺婷
2025年8月2日,台灣民眾黨至屏東恆春鎮舉行「重啟核三公投」說明會,其青年部成員在活動入口處舉標語向路人宣傳。(攝影/黃政嘉)

由民眾黨團發起的重啟核三公投,即將在8月23日投票。投票前中選會依法邀請正反方舉辦了5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分別有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以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分別對上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反核人士吳亞昕,以及民進黨立委莊瑞雄。5場發表會雙方聚焦在核電成本、安全、核廢料進行攻防。

最後一場意見發表會已於8月15日晚間結束。《報導者》綜合整理5場正反雙方重要爭論焦點,並進行資料補充。

位於屏東恆春的第三核能發電廠二號機使用執照在今年(2025)5月17日到期,現已進入停機除役階段,是台灣最後一座停機的核電機組,也代表我國在使用了*將近半世紀的核能後,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為能源轉型的歷史翻頁。但核能存廢的爭議尚未落幕。

自1960年代人類開始使用核能發電以來,世界各國對核電使用與否的爭辯始終沒有停過:支持方認為核能是低汙染、潔淨、穩定的先進能源;而反核人士則質疑核能安全風險過高、核廢料無法妥善處理,每當發生核子事故,都會掀起一波全球反核浪潮。

2011年日本311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福島核災事故,當年台灣的反核遊行有上萬人走上街頭高喊「非核家園」,同一年時任總統馬英九也正式宣布核一、核二與核三屆滿40年後不延役,2014年又宣布核四停工封存。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延續相關政策方向,持續推動能源轉型、非核家園,但過程並不順利。

這10年來,台灣已多次為了核能舉辦公投:2018年黃士修領銜提出「以核養綠」公投,以*59%的同意票通過,對*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投下反對票;2021年黃士修再度領銜提出*「核四啟封商轉」公投,被*52%的不同意票否決。

今年核三停機前夕,立法院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聯手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放寬核能機組延役限制,民眾黨團並發起重啟核三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將於8月23日投票,台灣公民社會又將再一次面對核電是非題。

*將近半世紀:核一廠一號機於1978年12月啟用。

*「以核養綠」公投:有效票中,同意票占有效票數之比例59.49%。

*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以核養綠」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

*「核四啟封商轉」公投: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52%的不同意票否決:有效票中,不同意票占有效票數之比例52.84%。

針對「重啟核三公投」,中選會依法邀請正反方舉辦了5場意見發表會,雙方聚焦在核電成本、安全、核廢料進行攻防。(攝影/黃世澤)

以下是各議題的重點整理。

爭點1:電力價格
正方:台電使用比核能昂貴的發電方式,導致台電嚴重虧損
反方:所謂便宜核電是把核廢料處理成本、核安風險轉嫁給下一代

正方第一場代表葉宗洸表示,核電的發電成本只需要每度1.5元,卻因為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而被迫選擇更昂貴的天然氣發電,「天然氣的價格居高不下,台電怎麼可能不虧損?」再加上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台電必須花大錢買再生能源,其中包含每度高達6.5元的風力發電、4.8元的太陽光電*(編按),導致台電嚴重虧損,需要用人民的納稅錢去補貼台電1,000億,「這不是台電的錯,是政府能源政策的錯。」

正方第五場代表童子賢指出,從台電的公開資料來看,台電購買每度風電的價格比核電貴了5.17元,光電每度比核電貴了3.45元*(編按)。核二、核三一年可貢獻台灣約300億度電,換算下來每年可以省下1,000億到1,500億。台電目前虧損已累積達4,514億,預計今年將擴大到4,700億,這是因為目前錯誤的電力政策,高度仰賴昂貴天然氣,不僅導致台電虧損,也連帶導致負責進口天然氣的中油虧損2,000多億,「台灣過去因為反核政策,因此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

「作為民眾,我沒有辦法選擇使用的能源,已經很悲哀了,結果今天政府又威脅我們說,你不讓我撥補台電,就要調整電價,社會大眾根本無法接受,」葉宗洸說。

正方第二場代表翁曉玲也批評,2016年蔡英文政府說要推動2025非核家園,還承諾非核家園後會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取代,不會調漲電價,結果10年過去,只做到了廢核,其他目標都跳票,再生能源目標原訂20%只達到13%,太陽下山後幾乎都靠燃煤跟天然氣支撐電力,而電價已經連續上漲4次,人民怨聲載道,結果台電還是嚴重虧損,民進黨政府已經連續3年撥補台電虧損4,000億,這些錢都是民眾買單,「人民沒有看到發展再生能源帶來的好處,反而看到了很多的弊案。」

反方第一場代表曾文生則反駁,正方代表說「核三延役很便宜」並無依據,特別是如果要做到100%的安全、要完全評估一個電廠的風險,「那要花費的預算、成本,可能會超過這座電廠的發電效益。」

反方第二場代表林子倫也認為,「讓一部40年的老車重新上路,真的比較便宜嗎?」他說,核三延役的成本有高度不確定性,包括重啟工程費用龐大且難估算,從國際經驗顯示核電機組延役經常超支、追加預算,整體成本充滿不確定性。重啟老舊核電廠延役還要重新評估核子事故損害賠償的保額,以福島核災為例,累積賠償金額超過10兆日圓的金額,核安相關保險也會大幅墊高核電成本。

反方第三場代表甘崇緯也認為,重啟老舊核電的經濟代價很高,以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為例,它是跟核三廠非常相似的機組,一樣是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蓋的、一樣是壓水式反應爐,業者估算延役5年的總成本是新台幣2,500億元到3,900億元,「花幾千億的預算去賭一座老舊、選址錯誤且高風險的核電廠,值得嗎?」

甘崇緯也提到,除了重啟的成本難以估算、核災更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根據日本政府估計,福島核災的清理和賠償費用已經將近22兆日圓,而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估算,最終可能會花費35兆到80兆日圓,若以中間值(55兆)換算,等於是11兆新台幣,「這相當於台灣4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一旦發生核災,政府如何負擔?」

*(編按):依據為台電公布之2025年1月~6月購入電力之發電成本,其中風力發電(以躉購費率較高之離岸風電為主)為每度6.58元,太陽光電(以躉購費率較高之屋頂光電為主)為每度4.81元。

*(編按):此處以台電2024年發電成本中,購入風電(每度6.59元)、光電(每度4.87元)成本與核電成本(每度1.41元)計算。

《報導者》補充資料
1. 關於電價調漲
根據媒體報導,前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曾說過,「新政府的電價策略將會完整地思考整個電量需求,以『基本度數不漲價』為原則,減少電價的波動,」並強調,民進黨政府有把握在10年內電價「不會大幅上漲」,理由是綠電成本會下降、電力效率會提高、電價調整會更透明、更合理。
然而在蔡英文執政期間,電價審議委員會四度調漲電價,平均電價從2016年的2.5488元調漲到2024年的3.4518元,漲幅達35%,主要是調漲工業用電及每月使用500度以上的用電大戶,330度以下的民生用電微幅調漲3%。
2. 關於核電發電成本
根據台電公布的發電成本,核電成本2023年為每度1.38元、2024年為1.41元、2025年上半年為1.98元,僅高於水力發電,低於燃氣的2.97元與燃煤的2.46元。台電指出,核能發電成本較低,主要是核能電廠折舊已陸續攤提完畢。
根據美國投資機構Lazard2024年估算的均化能源價格(Levelised Cost of Energy)分析報告,已經完全折舊的美國核電廠,邊際成本為每千度電約31到33美元,若以中間值32元估算,每度電成本不到新台幣1元,該報告表示這已包含了核電廠退役的成本。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指出,核電成本每度不到1元的說法,忽視了老舊機組延役或重啟所需的安全審查、設備更新、強化措施及核廢處理成本。若參考與核三機組相似的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近期延役所需的設備更新、燃料添購等延役5年的運轉成本約為118億美元(約新台幣3,892億元),換算每度電的購電成本亦達新台幣4元。

爭點2:台灣是否缺電?
正方:老舊燃煤機組無法拆除、轉緊急備用,就是電力不足的證明
反方:近3年日尖峰備轉容量率都在6%以上,夜尖峰低於6%不到10天

葉宗洸表示,雖然核電準時除役,但台電規劃的新發電廠卻都嚴重延宕,除了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落後,桃園大潭電廠的九號機原本2024年12月就應該要啟用商轉,但直到現在仍在試運轉,已經延宕超過8個月。另外今年預計要上線的高雄興達電廠新一號機、新二號機、台中電廠新一號機,以及大潭電廠的七號機與八號機,「沒有一部依照時程上線商轉,新建的機組都落後進度,所以才導致很多應該停機除役的老舊燃煤機組還在持續運轉。」

葉宗洸質疑,正是因為現在台電供電緊迫,所以很多應該已經除役的機組無法拆除,要轉為緊急備用,包含高雄大林電廠的五號機、興達電廠的4部機組,還有台中電廠6部機組,「如果不缺電,保留了這麼多老舊的停機備用機組要做什麼?」這些除役的機組不拆,轉為備用、三不五時用來支援發電就是電力不足的證明。

正方第四場代表黃國昌質疑,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宣示要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並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應達到20%的目標,結果8年過去能源轉型大失敗,目前再生能源占比仍只有13%,即使到2026年可能都無法達到20%的目標,只能靠高碳排的火力發電支撐,火力全開不僅造成空氣汙染,更與淨零碳排的目標背道而馳,讓台電虧損持續擴大、人民也付出慘痛的健康代價。

台灣是否缺電、台電的備轉容量是否充足,一直是討論台灣能源政策發展時的各方爭點。(攝影/許𦱀倩/資料照片)

曾文生表示,對台電來說,有更多的機組能操作,發電當然會更有餘裕,「核電除役後少了6%的供電,當然是會有壓力。」但是無論是燃煤、核能或天然氣電廠的除役都在台電的規劃內,台電的同仁也一直努力在開發新的電力來源。

曾文生說,外界有很多人質疑台灣缺電、供電不足,事實上台灣備轉容量最低的狀況發生在2016年跟2017年,當時3座核電廠都還沒有除役,電力供應卻很緊張,每年備轉容量低於6%的天數有超過100天;但隨著近年來新的能源持續發展,這3年來日尖峰的備轉容量率幾乎都在6%以上,即使是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天數也不到10天。

黃國昌批評,台電以備轉容量充足來營造台灣不缺電的假象完全不負責任,「台灣如果不缺電,台電為什麼要在沒有生煤操作許可的情況下,重啟高雄興達燃煤電廠?台灣如果不缺電,政府為什麼要宣布桃園以北的大型數據中心一律不准供電?」

黃國昌說,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早就對台灣供電不穩提出高度疑慮,2025《台灣白皮書》(Taiwan White Paper)直指半導體、AI關鍵產業在台灣面臨供電不足的風險;當AI時代到來,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如果政府已經宣布AI是重點產業項目,我們更不能迴避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童子賢表示,台電經常說台灣不缺電,「如果大量燃燒煤炭與天然氣,當然不缺電。但是台灣需要的是價格實惠、穩定、低汙染、不排碳的電。」他說,未來兩年內世界各國都要課徵碳稅,如果台灣的發電碳排很高,會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威脅,為了維持產業的競爭力,台電不僅要提供充足的電力,更應該要提供不排碳的電力,「核電就是不排碳的電力。」

童子賢也說,「反對方常說6%的核電不重要,但其實這6%對台灣是非常珍貴的不排碳電力。」他呼籲,讓核能加綠能一起合作推動「核綠共存」,這樣可以增加台灣的經濟競爭力,也能夠保護台灣的環境。

林子倫表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快速,2016年以來,風力與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增加超過5倍,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在10年內完成7座離岸風場,安裝超過400座離岸風機,總併網量突破3GW,排名全球第五。台灣再生能源成長速度在亞洲名列前茅,而燃煤占比也逐步減少,以創能、儲能、節能的能源轉型,逐步在調整能源結構。

林子倫說,再生能源發展不僅有助於台灣邁向能源自主、淨零碳排及減少汙染,也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更有助於台積電、台達電等重要企業實踐100%再生能源(RE100)的目標。接下來台灣進入二次能源轉型階段,不是重啟核能,而是要著重發展多元綠能與深度節能,加強科技儲能及強韌電網,才能確保電力系統穩定與安全。

甘崇緯也說,核電不是萬靈丹,更不是解決缺電的最佳解方,台彎的再生能源發展有目共睹,台電也規劃以低汙染的燃氣機組替代高汙染的燃煤機組,更能透過節電、提高能源效率加以管理電力需求。「依照經濟部節電計畫,到2027年預計每年可以省下206億度電,而核三廠一整年的發電僅約178億度,因此光靠節電就能省下一座核三,為什麼要冒險重啟一座已經除役的老舊核電廠,而不擴大推動更好的節能措施呢?」

《報導者》補充資料
關於除役燃煤機組的現況:
近年來台灣的火力發電設施陸續屆滿40年使用年限進入除役階段,台電規劃將部分除役機組拆除,如苗栗通霄發電廠將陸續拆除舊的5部機組,並原地新建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而基隆協和電廠4部燃油機組,則規劃於除役後拆除兩部機組,另外保留兩部機組作為緊急備用電力設施,僅在必要時啟動。
為應對電力需求的變化,台電近年來規劃保留多座除役但不拆除的緊急備用機組,除了協和電廠外,還有興達電廠的一、二號機組作為緊急備用,三、四號機組作為備用,以及大林電廠的五號機也作為緊急備用機組。而爭議較大的台中電廠10部燃煤機組則規劃將拆除4部,並保留6部作為緊急備用機組。
每部緊急備用機組的啟動條件並不一樣。以興達電廠三、四號機為例,當時在環評承諾只會在非空品不良季節,且備轉容量率低於8%才啟用;大林五號機則是在備載容量率低於6%時才可啟動。
根據環境部規定,備用機組全年運轉時間不得超過720小時。然而,目前備轉容量率由台電內部依照每日預估用電量估算,且僅對外公布每日尖峰的備轉容量率,無法得知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備轉容量率。

爭點3:核三延役的核安風險
正方:全球沒有核電廠單純因地震導致致命性毀損
反方:核三發生過3A事故,廠區正下方有活斷層

甘崇緯表示,核三並不是一座安全無虞的核電廠,而是一個事故頻繁的核電廠:1985年核三廠一號機剛商轉就因為設計缺陷,導致氫氣洩漏並引發火災,一號機因此停機長達一年一個月;1993年,核三廠進行大修的時候,又因為過濾系統的故障,導致輻射廢水排出,最後清除了247桶汙染的海砂。

甘崇緯說,最嚴重的是2001年還發生過3A事故,核三廠整個配電盤燒掉,導致廠外電源全面喪失,備用的兩部緊急柴油發電機也供電失敗,讓整座電廠全黑長達兩個小時,最後從地下室挖出第五台緊急柴油發電機,才僥倖躲過核災。

甘崇緯提到,2013年時任總統馬英九為了向民眾證明核三廠很安全,特地到核三廠long stay住一晚,當時台電正在進行二號機變壓器翻修工程,控制室的警報燈連續響了84天,二號機都處於喪失外部電力的狀況,竟然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通報,也沒有人處理,等到翻修結束後,台電才發現原來出大事了。

「此後十多年,核三廠持續發生緊急停機、跳機等等的事件,一直到今年還因為管理的疏失發生火災。」甘崇緯強調,每次檢修、每次重啟發電都是在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的狀況下進行的,即使如此,還是會發生事故,「這樣一座核電廠,要怎麼做到確認無安全疑慮?」

甘崇緯也提到,核三廠廠區正下方有一條活斷層恆春斷層,而且核三廠一號機的汽渦輪發電機廠房,直接蓋在恆春斷層的剪裂帶上,也就是地震發生時,廠房可能因為地層的錯動而直接被撕裂成兩半;而二號機的核島區,則蓋在一條背斜軸上面,而地震來的時候,這塊地層就有可能整個隆起,把廠房往上頂,造成嚴重的變形。「當我們已經知道這些風險擺在眼前時,還要重啟核三嗎?」

甘崇緯指出,在國際上有兩個例子值得參考,美國加州洪堡灣核電廠(Humboldt Bay Nuclear Power Plant)因為靠近斷層而直接除役,連核廢料都運走;日本敦賀核電廠在發現廠區下方可能是活動斷層後,也直接停用。我們應該誠實面對地質科學的風險,不是去賭斷層會不會動,而是遠離活動斷層,若無法遠離就盡快讓核電廠停下來減少風險。

位於屏東恆春的第三核能發電廠二號機使用執照在今年(2025)5月17日到期,現已進入停機除役階段,是台灣最後一座停機的核電機組。(攝影/許𦱀倩/資料照片)

葉宗洸表示,台灣核電廠運轉超過40年,從未因地震造成嚴重事故,全球也沒有核電廠單純因地震而導致致命性毀損,核三廠的耐震能力已經達到0.72G,台北101大樓的耐震能力只有0.3G,翡翠水庫的耐震能力也只有0.4G,而且即使地震達到1.384G,核三機組還是可以安全停機、保持圍阻體的完整。

葉宗洸說,很多民眾擔心福島核災事故發生在台灣,但福島第一核電廠並非因地震受損,而是海嘯導致的損害,福島核電廠的海嘯牆只有5公尺、緊急發電設備又放在地下室,因此當12公尺的海嘯襲來,沒有電可以把冷卻水送進反應爐,才導致爐心熔毀。

葉宗洸說,核三廠所有的緊急發電機組都蓋在高處的地面上,廠區高程是海平面15公尺的高度,海嘯牆也有10公尺,因此可以抵禦19公尺的海嘯。

「至於有人認為核電廠40年壽命一到,所有組件都會受損,這種論述完全沒有專業。」葉宗洸說,美國核電廠之所以當年規定使用執照最長40年,是考量到反托拉斯法案(反壟斷法)的原因,但如今美國有80幾座核電廠都申請延役,可以運轉超過40年,延役並不需要整個電廠重建,而是看哪一個組件需要更換、修復即可。

翁曉玲也說,全球有111座核子反應爐運轉超過40年,其中13座超過50年,美國、歐盟、日韓等國都在批准核電廠延役,從技術層面來看延役沒有大問題。

《報導者》補充資料
根據《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狀況報告》,在過去的20年(2004年至2023年)中,共有102座核電機組啟動,但也有104座核電機組關閉,2023年核能占全球總發電量約9.15%,為40年來最低。過去十年來,新增的發電量中有超過一半來自光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而核電僅約3.5%。
由於新建核電廠的成本昂貴且工程延宕,許多既有核電機組的使用年限持續拉長。美國的反應爐有40年的許可限制,但可申請展延;94座運轉中的反應爐中,有84座獲得了20年的許可證延期,可使用達60年,另有6座反應爐正在申請展延。全球408座核電廠中,有127座已經使用超過40年,其中有22座使用超過50年。
許多國家對核電廠的營運許可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例如在法國反應爐是每10年根據強化安全要求進行一次深入的檢查決定能否繼續運轉。台灣過去《核管法》也規定反應爐運轉執照年限為40年,應於到期前5至15年提出延役申請,這項規定今年被立法院刪除,放寬讓反應爐的運轉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後,仍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延役。
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加嚴了核電廠的安全規範,2014年一度核電歸零,2015年後日本開始依照新的安全標準重啟部分核電機組;截至2023年,日本54座反應爐中已有12座反應爐重啟運轉,另外有21座正在申請重啟。
雖然日本重啟核電,但他們對於位在斷層帶的反應爐態度謹慎。即便日本反應爐管制法規並無明確指出位於斷層帶的反應爐無法重啟,但地質資料與斷層仍是重啟審查的一大重點。位在福井縣的「敦賀核電廠」二號機有意申請重啟,但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去年以無法排除核子反應爐正下方存在活斷層、不符合新安全標準為由否決重啟,是2012年以來第一座申請重啟遭到否決的核電機組。

爭點4:核能、化石燃料對空汙、碳排的影響
正方:核廢料可集中管理,燃煤的空汙把大氣層當垃圾場
反方:核電廠除役後,台電空汙排放還大幅改善

翁曉玲說,核能發電遠比燃煤、天然氣發電更乾淨,化石燃料向來被認為是高碳排的能源,燃煤發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與空氣汙染,現在火力發電所造成的空汙,對我們人體傷害還有環境生態造成非常顯著的影響,我們台灣人的罹癌率年年攀升,每年有近萬人罹患肺癌。

翁曉玲指出,健保每年有數百億用在治療肺癌上,大概有5成以上都是非吸菸人口,空氣汙染不只是會對於肺部還有呼吸道造成損害,還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是禍延下一代,導致不孕症及新生兒的疾病,「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已經變成肺癌家園,導致全民都是用肺發電、用命來愛台灣。」

「沒有所謂乾淨的煤,但有乾淨的核能,用*石化燃料取代核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翁曉玲說,台灣可能很難達到無煤家園的目標,但至少要朝減煤少碳的方向邁進,讓民眾可以少吸一些髒空氣。

童子賢表示,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呼籲,如果要讓全球暖化能夠控制在升溫1.5℃,全球必須要在2030年減碳42%,才能夠挽救全球暖化的危機,「在台灣每一度不排碳的電都很珍貴,核二、核三可以幫忙減碳,讓我們低碳電力加倍。」

童子賢也表示,很多人質疑核廢料無法妥善處置,但核廢料至少能夠集中保管,不會傷害到正常生活的人;相比之下燃煤發電的廢料既沒有妥善處置也沒有辦法集中管理,「燃煤發電產生的空氣汙染跟碳排放直接逸散到空氣中,把大氣層當垃圾場任意排放,成為全球暖化的元凶。」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為全人類帶來風險,而火力發電廠的空氣汙染也讓民眾的健康付出很大的代價。

他也強調,台灣不應以「地狹人稠」否定核能發展,並以比利時及瑞士為例,兩國國土面積與台灣相近或更小,但比利時核電占比37.7%,瑞士也達30.5%。

針對空汙說法,曾文生強調,核能電廠除役之後,台電的空汙排放不僅沒有愈來愈嚴重,而且還大幅改善,台灣電力公司所屬的火力機組在空汙排放上,從2016年至今,已經減少了7成,「希望大家可以基於科學事實來討論汙染排放。」

林子倫說,2018年,也就是核一廠一號機開始除役的那一年,台中市的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濃度為20.9微克(ug/m3),到了今年台中市上半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5微克(ug/m3),空品改善近3成,而全台的空氣品質也是朝著同樣的趨勢在變好,「台灣核電廠如期除役,並沒有造成空氣品質惡化。」

林子倫也提到,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2007年是台灣排碳量的最高峰,過去10年來排放量是逐步下降。根據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統計,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8年的27,633.9萬噸,降低到2023年的25,689.9萬噸,減幅約7%。

正方第三場代表黃士修則說,台電的火力發電機組環保改善,本來就要做,「沒有人在嫌空汙少的,」2024年中火發電量約272億度,而核二、核三廠每年可發300億度電,代表中火十部機組,全部可以停掉,能夠減少更多的燃煤發電、空汙及碳排。

*石化燃料:應為化石燃料,此處保留原用字。

《報導者》補充資料
1. 關於空汙改善情況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台灣的核電占比由2016年的12%,降到2024年的4.2%,燃煤發電也從45.9%減少到39.2%,再生能源則由4.8%提高到11.7%。台電的資料顯示,整體火力發電廠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與粒狀物的空汙總量,從2016年的10.69萬噸降至2024年的3.4萬公噸,大幅減少了三分之二。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也從2016年的每立方公尺19.7微克,降到了2024年的每立方公尺12.5微克。

2. 關於肺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及2022年「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取代「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首位。近年來健保支出在肺癌上的醫療費用約為200多億

爭點5:核廢料處置
正方:核廢料處置在科技上有新解方(DBD技術)
反方:核廢料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攸關世代正義

反方第五場代表莊瑞雄說,他2011年跟前總統蔡英文到蘭嶼視察低階核廢料的貯存場,裡面有10萬277桶低階核廢料,「那些桶子鏽蝕、老舊,看了觸目驚心,工作人員進到場內都要穿防護衣,怎麼會沒有危險?」當時的政府打算把核廢料遷出來,選了台東縣達仁鄉跟金門烏坵,但兩個地方都反對,到現在都只能繼續放在蘭嶼。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林子倫說,所謂便宜的核電,一定有人付出成本,使用核電就是將核廢料的處理成本、風險和責任轉嫁給下一代,將成本和風險外部化,轉移給整個台灣社會和未來的孩子來負擔,「最後核廢料處置的成本,也將成為長期的財政包袱。發展核能,我們還必須面對核廢料債留子孫的道德風險。」

反核方強調,核廢料處置與選址難題,不只涉及技術,還攸關世代正義。圖為2025年8月16日下午由台灣環保聯盟發起反對核三重啟遊行的宣傳車。(攝影/周書羽)

針對核廢料的問題,黃國昌說,自己作為3個孩子的父親,也不容許把核廢料的問題丟給下一代;無論核三有沒有重啟,都應該要妥善處理現有的核廢料,這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而是全世界這麼多使用核電的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

「我要請大家放心,用過的核燃料棒絕對不會放在你家裡,」黃國昌說,用過核廢料可以安全地存放在核電廠內,乾式貯存的年限至少40年,至於最終處置的問題,在科技上也已經有了解方──在國際上「深孔地質處置」(Deep Borehole Disposal, DBD)已經成為主流的選項,也在國際間獲得了實證,展現出高度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黃國昌說,傳統的深層地質處理(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DGD)需要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施工困難、成本高昂,對於岩體的擾動也大,但DBD不一樣,它是用鑽井的技術,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不僅節省空間、減少施工風險,也大幅降低人為入侵的可能性。

「用過的核燃料棒不是不能處理,只是民進黨不願意面對,現在新的技術已經有了,不能再用過去的恐懼來否定未來的發展,」黃國昌批評,核廢料問題早就應該著手面對,民進黨政府卻怠惰了8年一直拖延到今年3月,才請學者開始研議最終處置在選址時,所應該遵循的法制以及社會溝通,「核廢料的選址不應該是任何一個人的決定,而必須要從下而上進行社會溝通,踐行民主程序,在公開透明的資訊環境當中,讓大家做出最有智慧的選擇。」

黃國昌指出,由於目前核一的關鍵設備已經拆除、核二的用過燃料池也爆滿,法規上、程序上、技術上要延役非常困難,幾乎沒有延役的可能。目前只有核三廠的燃料池還有存放的空間,還能夠放562束核燃料棒,大約可以供應3個週期、5年的核能發電;與此同時,核三廠如果能把室內乾貯做好,完工以後,就可以將燃料池裡面的燃料棒移到室內乾貯場,騰出用過燃料池的空間,核三廠也能夠繼續繼續延長運轉。

反方第四場代表吳亞昕說,有些人樂觀認為,只要政府和台電努力去做,台灣在2055年就會有最終處置場,但這種說法忽略了核廢料處置中的道德責任,核廢料的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還關乎到社會的公平與世代的正義,「我們透過什麼的程序、如何去處理核廢料,最終由誰去承擔核廢料的風險,必須要真正在乎並考慮到每一個台灣人。」

吳亞昕指出,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成立了道德倫理委員會探討核廢料的問題,他們認為要解決核廢料問題,最重要的前提是先停止核電廠的運作,因為只有當停止核電廠,核廢料的總量才有辦法被估算,只有不再增加核廢料,才有辦法真正處理核廢料。「所以現在停止核電廠的運作,是台灣要處理核廢料最關鍵的一步,如果我們還繼續使用核電,繼續製造更多的核廢料,那這個問題就永遠沒有被好好解決。」

吳亞昕說,核廢料的處置更攸關世代正義的問題,因為核廢料最終處置需要數千年,甚至上萬年後才會安全,「我們沒有資格為了自己這一代的電力需求,就把風險全數丟給下一代,如果我們今天繼續選擇使用核電,我們有資格要求地方接納核廢料嗎?有辦法告訴後代,我們已經盡力了嗎?」她說,反對重啟核三,就是要拒絕這種不斷延後責任的能源政策。

《報導者》補充資料
目前全世界唯一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位於芬蘭翁卡羅(Onkalo),從2004年動工到2024年完工啟用,採用的是深層地質處置(DGD),挖掘深度約400公尺、長度40公里的地下隧道,將高階核廢料永久封存在地底,永遠遠離人類活動範圍。
根據美國能源部(DOE)2011年的報告,美國政府於1987年原定規劃以類似的技術在內華達州設置尤卡山核廢料最終處置 儲存場,但因當地居民長期抗議且成本昂貴而始終沒有進展,2011年宣告停建,並尋求其他最終處置方案,其中之一是深孔地質處理(DBD)計畫。
該計畫擬利用鑽井技術,選在合適的花崗岩地質鑽出數個深度5,000公尺的地下井,並將用過核燃料封存於3,000公尺深的位置。但該評估報告指出,若需封存美國12萬噸的核廢料,約需鑽上千個深孔,當年評估每個深度5,000公尺、直徑0.5公尺的深井,鑽井成本可能高達1,100萬⾄6,500萬美元,但仍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及風險。
報告指出,由於過去從未建造過任何DBD設施,仍不確定現有的鑽井技術是否可行,大口徑的鑽孔⾯臨許多⼯程挑戰,因為鑽孔會受到⾼溫⾼壓的影響,不僅需要近一步研究地下水體的影響,也要研究核廢料封存桶的材質、核廢料運送及鑽井封存技術,還要開發能夠⻑期監測鑽孔的技術;另外如果封存過程卡住、破損,封存後出現異常,要如何回收深井中的核廢料也是一大挑戰,現階段仍缺乏必要的實證研究、技術評估以及法規標準。
《科學》(Science)指出,為了實證這項技術,美國能源部計劃投入8,000萬美元,在北達科他州 (State of North Dakota)挖掘兩個試驗深井,但2016年卻因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而告吹,目前仍未找到其他可行的鑽孔測試地點。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2024年的資料,除了美國以外,丹麥、瑞典、瑞士等國也有計畫發展DBD技術,但由於成本高昂及技術瓶頸,目前多數國家已擱置或放棄計畫。

爭點6: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
正方:核電廠不會成為戰爭攻擊目標,因為受害不只被攻擊方,攻擊方也會受影響
反方:更發散、在地的再生能源體系更能應對突發衝擊,達成韌性與永續

葉宗洸指出,台灣是天然資源匱乏的島國,有98%的能源仰賴進口,面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威脅,維持能源安全至關重要。目前政府高度仰賴燃煤及天然氣,燃煤存量只有36天、天然氣存量更只有7到11天,而核燃料的安全存量則高達18到36個月,因此基於能源安全我們不該放棄核能,美方人員也多次建議台灣應持續使用核電、維持至少一座核電廠,才能應對海岸封鎖的危機,核電廠的電力雖然只占5%~6%,但在我們島嶼被封鎖的情況下,發電量能提供軍事指揮、政府行政及醫院等關鍵的電力需求。

葉宗洸也說,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烏克蘭有70%的電力來自核能,其核電廠並不會成為戰爭的攻擊目標,反而是化石燃料電廠更容易遭到破壞,因為核電廠一旦毀損,受害的不是只有被攻擊的這一方,甚至連攻擊的這一方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對鄰近的其他國家都有影響。

葉宗洸認為,應該要讓核電機組恢復成停機待命的狀態,保留核電機組作為緊急時候供電的來源,除了提供基本的用電需求,一旦發生戰爭,也有足夠的時間讓美軍能夠馳援台灣,「核電不是只有單純的用電需求,還牽涉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

曾文生回應,雖然燃煤存量目前是36天,但仍可以透過實務操作來提高安全存量,這也是台電需要保留部分除役的燃煤機組作為緊急備援機組的原因;核能支持者一方面強調能源安全,一方面又批評台電保留緊備機組,邏輯相當矛盾。

正方認為,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且天然氣存量低於核燃料的安全存量,基於國安考量不應放棄核能。圖為位於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攝影/楊子磊)

林子倫也認為,能源安全不應該被簡化為天然氣存量有幾天,在台灣所面對的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風險、國際供應鏈中斷的挑戰下,我們必須思考的重點應該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系統,才真正具備抵禦衝擊、具備快速恢復的能力,「對台灣而言,能源安全不僅是確保進口油氣的穩定,而是要建立一個具韌性、適應力與民主治理特質的能源系統。」

「我想答案很清楚,就是發展更多元、更分散、更在地、更民主的再生能源體系。」林子倫說,真正的能源安全韌性的關鍵,是我們能源系統的設計,能不能面對風險、有沒有調適能力,一個大型、集中式電廠的能源型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容易受限於輸配電瓶頸或是氣候災害,更不用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會更加脆弱;反之,當我們導入更多分散式的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能、小水力、海洋能等在地資源,結合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我們的能源系統不但更靈活,還更能應對突發的衝擊,從而真正達成韌性及永續。

林子倫強調,這些多元、分散、在地的再生能源,也將幫助社區、工業區建立起能源自主能力與韌性,唯有讓能源貼近使用者,讓每個社區都有選擇及參與的能力,愈靈活、愈貼近使用端的設計,愈能在危機中撐得住、反應快、恢復快,「或許過去有人認為再生能源不夠穩定,但現在電網及儲能、需求管理技術的進步,已經大幅提升其可控性與可靠性。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效能提升已經開啟了新的能源未來。」

《報導者》補充資料
由於核電廠運作需要大量的冷卻水降溫,近年來氣候變遷與極端高溫導致核電廠經常無預警停機,今年在瑞士及法國都有核電廠因為水溫過高的關係被迫停止運轉。今年夏天法國也因氣候異常導致海岸水母數量快速增加,影響核電廠進水口運作,導致4座核電機組被迫停機。過去台灣的核三廠也曾多次因為颱風而預警性停機,顯見核電廠也可能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
根據媒體報導,烏克蘭札波黎沙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在俄烏衝突期間多次遭攻擊占領,雖未攻擊反應爐本身,但周遭設施一旦遭破壞,會瞬間失去大量電力。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報告,烏克蘭札波黎沙核電廠目前6部機組均處於冷停機狀態,並由俄羅斯控制,由於外部電力供應仍不穩定,隨時存在斷電風險,且近來電廠周邊軍事活動增多,包括無人機爆炸與冷卻塔火災,對電廠設施構成威脅。

爭點7:恆春在地觀點
正方:核三所在地恆春居民支持核三延役
反方:最直接的核安風險要由屏東人承擔,對屏東人不公平

翁曉玲表示,「其實恆春的居民已經與核三廠和平共處了40年,到現在為止其實我們去做這個民意調查,當地的居民大概7、8成以上都是支持核三延役的。」她指出,恆春半島4個鄉鎮的鄉鎮長以及多位里長也大多表態支持,甚至有人認為核電廠還可以繼續擴建。

林子倫則強調,本次核三公投的弔詭之處,在於最直接的核安風險要由屏東人承擔。他提到,大家經常談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核心精神「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但若公投結果讓南部居民獨自承受風險,是否等同於「Leave 屏東人 behind」?這樣是否符合永續發展原則與世代正義,值得檢驗。

反核團體成員在屏東市區會向路過民眾發放反核文宣,並高舉「不同意」標語。(攝影/黃政嘉)
民眾黨團發起重啟核三公投,於恆春鎮舉標語向路人宣傳,呼籲同意重啟核三。(攝影/黃政嘉 )
民眾黨8月於恆春舉辦重啟核三說明會時,反核人士於場外舉牌表達反對。(攝影/黃政嘉 )
2025年8月16日下午,台灣環保聯盟發起反對核三重啟遊行,隊伍行經位於台北公館的台電大樓前。(攝影/周書羽)

黃國昌則表示,即使在核三所在地恆春,也有超過7成民意支持延役。他批評,經濟部長郭智輝竟在國會嗆聲,質疑居民是因為「拿到敦親睦鄰費」才支持核三,「這是對恆春鄉親的侮辱,不僅僅是郭智輝個人的傲慢,更是卓榮泰內閣集體的墮落。」

吳亞昕分享,她曾與一名19歲青年討論核能。這名青年原本沒有特定立場,但在研究相關資料後,決定反對核三重啟。他對吳亞昕說:「我覺得如果我因為擔心缺電而投下了同意,結果風險卻是恆春人要承擔,我會覺得自己很自私。」吳亞昕認為,無論是這段對話,或是「來自福島青年的一封信」,都顯示核能議題與社會正義緊密相關。

莊瑞雄說,重啟核三對屏東人並不公平,過去40年來屏東人承受了核三廠的風險,如今終於關掉了,「結果台北市市長蔣萬安說,因為台北市要發展經濟,所以核三要重啟,這樣公平嗎?」他說,支持核電的企業家都說是為了產業發展、經濟繁榮,但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經濟發展,大家想要的只是過上一個平平安安、穩定的生活。

《報導者》補充資料
目前有關恆春地區支持核三延役的「7、8成民意」數字,雖然經常被政治人物引用,但實際上公開詳細問卷、科學抽樣方法的民調資料並不充分。例如,《報導者》曾採訪支持核三延役的恆春鎮鎮長尤史經,他表示援引的民調為Facebook社團投票。
至於近期有進行抽樣的核三延役民調,皆以全國性民調為主,並未專門針對恆春地區。
台灣民意基金會於8月8日發布的民調顯示,6成6基本上同意核三延役,而從地理區域看,「高屏澎」有6成6同意有條件恢復核三廠繼續運轉,2成6反對,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TVBS民調中心8月11日公布的民調則顯示,在有投票意願的民眾中,有65%民眾表示會投同意重啟核三,高於不同意23%。
根據《報導者》採訪,恆春地方政治人物確實多數支持核三延役。多次前往恆春田野調查的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指出,據實際地方田野觀察,喊出7、8成民意支持核三延役的在地頭人,多帶有政治意圖,但對一般恆春居民而言,許多人則礙於對能源或回饋金的資訊不足,而難以針對核電延役做明確的立場判斷,或擔心表達反對意見會遭受壓力而選擇沉默,因此地方傳出支持核電延役的聲音,並不讓人意外。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陳佩琪記者會上崩潰 淚喊拿柯文哲照片「赴天安門廣場」控訴賴清德

TVBS
02

藐視公權力!苗栗露營區逾百家未申請一階段使用 鍾東錦震怒後開罰

中廣新聞網
03

央視5度誇「館長朝聖中國」!下秒畫面穿幫全崩壞...陸網狂酸:投機分子

三立新聞網
04

快訊/高雄火警2男1女淪焦屍!遺體難辨…房東哀痛證實:一個是我兒子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302

W
不缺電的話 那些小動物有需要一直出來坦嗎😍
57分鐘前
Johnny
當家不會作事,也不想作事,整天鬧事! 什麼都不會,只會貪汚撈錢的民進黨!
1小時前
Vincent
一堆屁話,根本懶得看。 投同意就對了,因為這麼反對核電的政府,一定會等確認安全無虞再重啟啊
55分鐘前
Tiffany
8/23 終結流言、同意核三廠延役! 人民拒絕用肺發電🫁 還我乾淨空氣!
52分鐘前
蔡銘裕
我台中人,,燃媒是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不管缺不缺電我不要火力發電。
53分鐘前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率律師團挺竹二反賄 范雲:淘汰不適任立委迎向光明

自由電子報

扁團隊核心成員、前考選部長林嘉誠辭世 享壽73歲

自由電子報

內閣改組怎麼改? 趙少康:卓內閣要總辭下台

中廣新聞網

吳淑珍昏倒險命危!救治4天挺過鬼門關 今出院返家休養

鏡週刊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台 林佳龍:堅守價值抵禦威權滲透

民視新聞網

盧秀燕給朱立倫按讚!黃暐瀚:盧若勸進朱續任黨主席 其餘參選者將相形失色

新頭殼

另類「派系之爭」?英系召集人莊瑞雄舌戰童子賢 引發派系鬥爭聯想

信傳媒

北市「鮮奶週報」擴大升級2.0(2)(圖)

中央通訊社

南投立委罷免案即將登場 投票人數與門檻公布

自由電子報

上午甫出院!吳淑珍在家吃水果又昏倒 幸阿扁緊急發現

自由電子報

北市「鮮奶週報」擴大升級2.0(1)(圖)

中央通訊社

被爆把持台北市義交大隊?議員郭昭巖:不排除循司法途徑討公道

自由電子報

彰化工地職人張博皓獲選全國救護志工菁英(圖)

中央通訊社

北市義交大隊淪藍營酬庸工具?周刊爆市府機要安插妻子任幹事 張銘祐轟:收入被裙帶關係把持

新頭殼

國民黨台中黨部涉幽靈連署!34黨工「全數認罪」…受中央壓力才自作聰明

三立新聞網

立院審查兒童托育服務法(圖)

中央通訊社

坦言想去天安門伸冤! 陳佩琪自稱精神正常:我可多吞幾顆千憂解

民視新聞網

板模工投入彰化義消行列 張博皓獲選救護志工菁英

中央通訊社

獨/江和樹缺席黃國昌宣講!他率4千人衝了

NOWNEWS今日新聞

新北淡水海天段青年社宅規劃88戶 拚117年完工

中央通訊社

苗栗造橋增設交流道動土 卓榮泰喊中央地方合作

民視新聞網

林園3死疑逃生受阻 騎樓違建鐵門?無後門?

華視新聞
影音

林園3死疑逃生受阻 騎樓違建鐵門?無後門?

華視影音

攜母參拜天公廟 林岱樺:堅定參選高市長

中廣新聞網

2大1小登山失溫…外公、義消寧挨餓受凍 捨命長眠換孫獨活

TVBS

核三延役公投 黃國昌:全國車掃全力催票(圖)

中央通訊社

沒租車卻收罰單! 警破首宗租車公司轉罰單.通行費

華視新聞
影音

沒租車卻收罰單! 警破首宗租車公司轉罰單.通行費

華視影音

童子賢1招打爆!名醫:還在用核四萬年講義

NOWNEWS今日新聞
影音

幕僚妻遭爆「空降義交」月領5萬薪 蔣萬安:調查清楚

華視影音

幕僚妻遭爆「空降義交」月領5萬薪 蔣萬安:調查清楚

華視新聞

台中地院首度開庭審「幽靈連署」 34人當庭認罪求輕判

民視新聞網

基隆西定高架橋 20日9時起全線封閉施工

中央通訊社

823後內閣改組立委猜留任 農業部長:在意專業能否符合農民期待

自由電子報

童子賢稱派系為綠電開槍才叫二流國家 林俊憲:政策討論應尊重對方立場

民視新聞網
影音

童子賢稱派系為綠電開槍才叫二流國家 林俊憲:政策討論應尊重對方立場

民視新聞影音

盧秀燕拉朱立倫手喊「媽媽給你按讚」 黃暐瀚:挺朱續任黨主席,其餘參選者相形失色

台灣好新聞

半夜車聚!猛亮「閃光燈」拒盤查 男推擠涉妨害公務慘了

TVBS

搶路邊停車格!宜蘭2車同時駛入釀車禍 畫面曝光

民視新聞網

美前官員為國防預算點名在野黨 與軍工產業連結密切 國民黨反擊不接受汙衊

信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