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正常B肝不怕變癌? 台大醫院研究曝「兩類人」一樣須用藥治療
慢性B型肝炎患者都具有發生「肝癌」的風險,傳統認為只要肝指數正常、處於「不活動帶原期」及「免疫耐受期」的兩類慢性B型肝炎患者並不需要用藥治療。但對此,台大醫院今(19)日發表與中研院合作的最新大型世代研究結果,打破原有觀念,研究團隊找出表面抗原濃度新指標,可以更精準分辨出需要跟不需要用藥治療的患者,確保能真正減少肝癌風險。
台大醫院是與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兩項世代研究,分別是由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領銜,結合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ERADICATE-B,以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主導的REVEAL-HBV,為全球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
曾岱宗表示,在國內,肝癌不管在發生人數或死亡率,仍是沉默的殺手,而造成肝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毒性肝炎,其中,在已有藥物可治癒之下,C肝已經大幅減少帶原率,C肝肝癌正逐漸降低中,但B肝肝癌還是未解的問題。曾岱宗指出,從B肝的自然病史來看,e抗原可分為陽性或陰性,但不管哪個時期,只要肝指數有異常,就叫免疫活化期,就需要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且不像C肝吃藥約2到3個月就能治癒,B肝需要長期用藥,因此,如何利用表面抗原的濃度,做臨床上最精準的醫療,找出最需要跟不需要治療的患者,成為關鍵。
研究團隊就針對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追蹤長達20年,從中發現「不活動帶原期」及「免疫耐受期」兩類慢性B型肝炎患者,分別可以用「表面抗原 >100 IU/mL」及「表面抗原 <10000 IU/mL」兩項新的病毒指標,做為是否用藥的依據。
曾岱宗說,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肝臟相對健康沒有太多破壞的「免疫耐受期」;以及病毒量低、肝指數正常的「不活動帶原期」,過去傳統觀念皆認為肝癌風險相對較低,不需治療,但仍可能誤判,導致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仍發生肝癌,而研究結果則顯示,上述二項新的病毒指標,有望成為及早治療的判斷依據。曾岱宗強調,肝癌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很好的預後,也是因為研究團隊追蹤20年,觀察這麼長的時間,才知道何時用藥是最佳介入點。
台大醫院表示,上述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
(推薦閱讀)2嬰出生未滿月染「腸病毒伊科11型」 疾管署提醒產婦生產前2周留意健康
重磅推出!《風傳媒》全新數位專題《解密報告》
本次主題《誰吃了光電大餅》將鏡頭對準這幾年快速蔓延的太陽能產業
獨家揭密你從未真正看清的光電發展弊端☛立即瀏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