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丹娜絲/反思》當災難成為日常,如何維持生活,重建韌性社會?公私對話尋出路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21日13:24 • 發布於 08月18日07:33 • 上下游新聞

丹娜絲颱風災後4萬房屋損毀,產業、生活至今未恢復正常,民間自發舉辦災後反思座談會,主辦方之一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黃雅聖表示,盼藉由公私部門對話協助社區重建。

本次座談為災後第一次民間與南市府直接對話,民間提出多項建言,有官員抱屈認為公務體系已竭盡全力仍遭批評,也有官員反省,公務體系無災難經驗傳承系統,每一次災難都得重新學習,平常應有演練跟資源盤整,才能累積應變能量。

災後第一場民間與地方政府對話(攝影/林吉洋)

災區淪為孤島自力生存,副市長代表市府致歉

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表示,道路、電信中斷,水、電等公共基礎建設被破壞,讓受災地區變成孤島狀況。她表示,其實相對應的資源市府都有整備,但是在資訊混亂、交通中斷的情況下,很難配置到位。市府曾考慮以其他手段恢復通訊例如低軌衛星,但目前仍限軍用,最後是由通信業者進場補救。

她代表市府對災區民眾表達歉意,同時需記取教訓建立韌性網絡,例如建立「hub」(轉接器)的概念,當市府無法透過區公所、里長把物資送抵沿海孤老家庭,但至少應該送到鄰近樞紐點。

趙卿惠表示,災後重建涉及區域治理跟國土計劃等,需要更多時間解決,針對電線地下化,台南或許無法全面推動,但至少省道 17 線主幹道可以先做,另外部分法規必須鬆綁,才能催生更有韌性的治理方式。

(右)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攝影/林吉洋)

掌握資訊送達末端,災難時外援駐點,再由在地人員外出服務

民間參與者認為,準備應急用的通訊及電力設施在面對災難時非常重要,應該建立民防體系,作為日常之外的第二套應變系統,例如平時演練無線電通訊方式,在戰時或災變時派上用場。

有與會者觀察到,由於資訊落差,最有需要的人都在資訊傳遞最末端,最接近資源的人可能不需要卻拿最多導致不必要的物資浪費。與會者建言,應建置臨時避難所傳遞物資,在必要時能把救助送達需求者,尤其孤老難以移動,可透過鄰里系統勾稽確保安全。

醫師郭亭亞提到,民眾必需要自我辨識高危風險族群,例如家中有維生醫療設施,平時就須建立發電機及不斷電系統,因為災難時最脆弱也最難求援屬高危人群。她以自身在宅醫療經驗建議,平時應建立跨區調度能力,急難時由外地醫師進駐地方衛生所,再由衛生所人員出外服務。

816災後民間座談,吸引中南部民間團體與社區組織參與。(攝影/林吉洋)

依照層級建立志工動員系統,災難時就需要任務型的動員體系

有與會者提議,民間應該建立自主平台,讓企業跟志工資源可以被統整,尤其是企業資源,應該被系統性的應用。但也有與會者提到,其實災變時資源都是足夠,只是缺乏指揮,志工可能變成一團亂,

新世代青年數位科技探索教育協會總幹事鄭意儒提及,他觀察在災後,因為派系或選舉競爭,里長不一定會聽區公所的,災後的志工動員及管理,或許應該善用民代系統協助。

鄭意儒認為民選里長有時未必配合區公所指揮,凸顯出區公所欠缺民意基礎的調度問題。(攝影/林吉洋)

建立防災觀念「7:2:1」,七分自助、2分互助、1分他助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劉晉宏也建言,此次屋頂受災十分嚴重,反觀光電屋頂可以加固保護,如果在重建的時候,將自發自用型光電納入屋頂重建方案,增強抗災韌性。

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楊少薇指出,防災意識有「 7 分自助、2 分互助、1 分他助」的原則,在外國有專門的防災推銷員推銷緊急應變的防災產品,例如防災包,民間也有防災士的培訓,這些韌性的建立應該在個人與組織身上,而不是災難時等待他人救助。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劉晉宏與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楊少薇。(攝影/林吉洋)

區長:災難規模空前,民眾應增加抗災能量而非批評

縣市合併後取消鄉鎮級自治,台南各區公所成為市府直轄的派駐單位,反應能力跟統轄調度能力,能否度過災難考驗,成為民間檢視一部分,尤其慰助金發放金額逐次調升,受理相關的作業情形混亂,也造成民眾對地方公所批評。

後壁區區長李至彬表示,後壁鄉 14 個聚落 9 千多戶全部停電,在電網未切斷情況下包商也不敢搶修倒塌電線桿, 6千座路樹倒一半阻斷交通,在停水停電斷訊情況下,民眾感覺公所沒有在動,是因為資訊混亂與中斷。

他認為颱風帶來最大的災難是「混亂」,他每一通電話只能講不到30秒鐘,掛斷隨即接下一通電話,依此連續十天。災難規模太大,市府已經盡全力去搶救風災,民間應該盡量以加法(協助)為主,而非以減法(批評)增加壓力。

他表示政府受限於資源跟預算,防災能力考驗的是災時如何用最短時間恢復生活,全民要(自己)動起來,不能繼續喊口號。

社會局長:過分依賴3C的生活,應有調適跟學習方式

南市社會局長郭乃文表示,颱風後通訊中斷,她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恐怖,她認為生活方式高度倚賴資訊3C設備,甚至嚴重者網路成癮,通訊中斷讓許多人焦慮不安,反倒也讓不滿的氛圍快速傳遞。

她也認為,災後仍有人活在焦慮裡面,成為一種創傷症候群,但也有人在創痛裡面找到積極的力量,學習並調適危機中生存。郭局長也提到,災後市府許多官員也萌生辭退意,顯見市府內部也成為災區。

環保局長:公務體系缺乏經驗傳承,每一次災難都是重新學習

環保局長許仁澤回應時提到,官方組織沒有救災專職,公務人員考試也沒有防災專長。他以自身為例,雖然參與過莫拉克救災重建,但每個職務做幾年就調動,公務體系沒有災難經驗傳承,每一次都重新學習,這是他的個人感受。

尤其資源調度的時候,民代不一定能配合區公所指揮,例如派清潔車給區長,但區長又被迫配合里長要求挪作他用,導致援助資源無效運用的現象存在。

他認為,一定要有經驗傳承,而且平常就要有相對應演練跟資源盤整。當一個災害兩個禮拜內不能解決,民怨沸騰,就代表這次應變是一場失敗。

社造界:應藉由社區組織重新凝聚生命共同體、互相陪伴

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楊玉如認為,風災後不只有房子受傷,屋頂蓋回去之後,還必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的希望。她以 921 災後重建為例,在政府跟基層社區組織中間,有一些更專業、大型組織擔任中介樞紐,扮演陪伴與協作者的中介組織,輔導各基層社區組織,依照自己的產業重建、生活重建議題,提出具可行性的行動計劃,這個模式後來也衍生成各縣市政府的社區營造中心。

這些大型組織在災難來臨時,應扮演或協力整合民間與社區力量,但可惜這一次並未出現。尤其政府鞭長莫及,更需要草根型組織將社區凝聚在一起,提出好的產業振興構想,例如企業想幫忙時,該怎麼合作,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培訓,讓地方長出力量跟人才。

熱吵民主協會的社工主任洪士育觀察到,民間第一步要擺脫對政府許願的慣習,才能真正找回民間自主性;但反過來說,民間也需要主動理解政策的侷限才能理解資源如何使用。對地方而言,受災區域絕非靠一時補助就能復原,而需要提出以社區為思考的重建行動計畫,才能讓地方真正站起來。

透南風創辦人:應藉由社區重建,打造在地生活希望

「透南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廖于瑋表示, 921災後社會大眾希望幫助受災區,但又不僅僅只是捐錢,因此催生了許多產地拜訪、拉近產銷兩端的模式,藉由產地旅行或訂購農產品,讓外地民眾可以藉由消費力直接幫助地方重建。

廖于瑋認為災後更需要重振地方元氣,要從重建地方認同感出發,如果地方沒有鄉土認同與共識,很容易因為災難後的悲觀垮掉而放棄希望。社區營造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面陪伴彼此,既是造人也是創生,重新建立地方跟生活的自信。

廖于瑋,她認為媒體傳播很重要,可以讓外界看到地方,也讓地方感覺自己被重視,增強積極性。更好的作法是由社區的人來擔任公民記者,透過報導讓地方重新觀看故鄉,也把在地的問題跟需求整理出來。

廖于瑋認為,重建需要更多時間陪伴社區重振在地認同跟信心。(攝影/林吉洋)

嘉南沿海的產業與生活重建?市府:各區議題不同,會分別進行

災後受災的除了房屋,也包括農漁產業跟地方生活都等待復原,民間擔心進一步加速嘉南沿海人口外流與地方凋敝,是否會有產業振興與生活重建中心設置等對策?趙卿惠表示,這次受災有17個區域,問題不盡相同,會就不同地區議題來重建。

趙卿惠表示,針對民間與社區工作者的建言,她會帶到中央設置的前進指揮所,深入檢討這些議題。

延伸閱讀:

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

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