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強撐!研究揭「減法思考」也有益心理健康?醫曝4招日常減壓法
減法思考反而讓心理更健康?據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人類與AI都傾向「做什麼來改善」的議方向,這樣對心理可能造成壓力,董氏基金會也表示「增加行動若造成另一種壓力,不妨試試停止有害行為」!
人們傾向建議「增加新行動」?
發表於2025年8月《傳播心理學》的一篇整合8項實驗,有著數百名參與者的研究指出,「增益性建議(additive advice)偏誤」普遍存於「人際對話」、「社群貼文」,「聊天機器人」當中。
這份研究請參與者針對「賭博等不良習慣,以及錯失運動等情境」,向陌生人、朋友或自己提供建議,結果顯示人們認為「多做(增加新行動)」比起「少做(減少有害行為)」更容易更有效,且較願接受。
1. 當建議對象為朋友時:較易提出「少做選項」.
2. 當給予自己建議時:傾向「增加新任務」。
研究指出人們傾向建議「增加新行動」,對心理可能造成壓力。圖片來源:pexels
專家:適度給予心理喘息空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透過粉專FB分享對此研究的看法「照顧心理健康,不一定要多做點什麼」,同時引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的提醒:「長期疲倦、焦躁、易怒,就該停止那些看似有益卻讓人更累的行動」。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則說明,心理健康促進不在於「多做多少事」,而是「做得是否適切」,若在建議中納入「增益」與「減損」的平衡,透過正念或心理教育課程,幫助面對建議時能選擇符合自己、可行且有益的方案,適度給予心理健康留白喘息的空間,對心理療癒也很有幫助。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心理健康促進不在於「多做多少事」,而是「做得是否適切」。圖片來源:pexels
壓力讓人心傷和老化?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醫學副主任Elissa Epel教授,近期曾於Podcast節目中指出「慢性壓力」會影響細胞健康、加速人體老化,人體每個細胞內的染色體末端都有一個「保護帽」,也就是被稱為「端粒」(telomeres)的特殊結構:「壓力對端粒來說是威脅,可能會損害DNA、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如果能及時調整生活方式,細胞也會做出正向回饋:「如果我們持續數年、數十年都沒有好好管理壓力、缺乏適當休息,老化的進程就會加速」。
醫師揭露「慢性壓力」會影響細胞健康、加速人體老化。圖片來源:pexels
Epel教授提供「4招日常減壓法」
1. 調整飲食減少身體發炎:增加蔬果和Omega-3脂肪酸攝取攝取量,嘗試地中海飲食。每當因為壓力來臨想從食物尋求慰藉而出現「情緒性進食」時,先問問自己其實「想要的是什麼」。
2. 重視深度休息:每天為自己保留冥想休息時間,幫助緊繃大腦神經「重置」。緩慢深呼吸能幫助提高迷走神經張力,也可透過瑜伽深層放鬆身心。
3. 改變心態:將壓力視為生活挑戰、積極面對,給予壓力帶來的生理反應正向肯定,例如心跳加速是身體在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也可將注意力轉向生活中的喜悅,思考每天最期待什麼,或關心旁人近期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
4. 早點睡覺:確保深度睡眠的時間充足,讓細胞有充足的時間代謝和修復。
延伸閱讀:
眼花恐是失明警訊?1圖10秒初步檢測!醫曝「2習慣」成青光眼幫兇
「超加工食品TOP10」為何超傷腎?國民宵夜成第一名!醫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