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德投資、輝達設研發中心 德經辦:明顯帶動德商對台投資詢問量
隨美中貿易摩擦與全球經濟放緩的挑戰下,在台德國經濟辦事處28日首度發布的《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年中版》。整體而言,在台德商依舊維持投資信心,但同時對台灣經商環境的滿意度卻出現下滑。
根據調查,近六成受訪德商將「全球經濟成長」視為首要挑戰,其次為「美國關稅與貿易談判」。其中,約半數企業直言可能受到美國加徵關稅的負面衝擊,但也有半數表示完全不受影響,顯示不同產業與供應鏈狀況差異甚大。
德經辦指出,相較於美方政策,台灣若對進口祭出新措施或關稅,對在地業務的影響更為直接。
儘管挑戰重重,調查顯示德商上半年投資多依原計畫進行,並持續看好台灣的創新科技與基礎設施環境。包括輝達(NVIDIA)在台設立研發中心、台積電(TSMC)持續擴張,皆進一步提升台灣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也帶動德國企業來台詢問與訪團明顯增加,凸顯半導體與 AI 供應鏈的強大磁吸效應。
半數在台德商不受台美關稅影響,台實施進口新措施影響更鉅
隨著美國川普一系列政策影響,在台德商將全球經濟成長與美國關稅是為主要挑戰。根據調查報告,有54%的受訪德商將與美國的關稅與貿易談判列為首要的主要關切議題,僅次於全球經濟成長的近六成(59.4%)。
針對在台德商受美國關稅具體影響,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透露,今年稍早在美國首次宣布加徵關稅時,針對德國商界做了一次快速調查。結果大致上是一半一半 ——大約 50% 的企業認為會受到負面影響,另外 50% 認為完全不受影響。
他進一步說明,這取決於該德國企業是否在台灣生產、在台灣銷售何種產品,以及零組件或貨品的來源,不同的供應鏈情況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調查也問到企業可能採取的因應措施,最常見的做法是分散供應鏈,例如嘗試從其他市場取得特定零組件或商品,以及在必要時尋找替代市場。
蘭依樺以汽車產業為例,並非所有企業都直接受影響,端看他們是否在台灣製造汽車,是否出口;他點出,更大影響其實來自於台灣方面的政策 —— 例如是否會針對進口實施新措施或關稅,這些會對在地業務帶來更大影響。
德商未從「能源產業」看見成長動能:在台是相當複雜的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顯示,在台德商對台灣經商與投資環境的滿意度明顯下滑9.4%。
蘭依樺解釋,在台德商檢視挑戰時,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與台灣本地的總體市場前景,而這依各產業不同而有所差異;舉例而言,「能源產業」在台灣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領域。
他坦言,有些過去活躍於此的德國投資者,幾年前已經撤出;雖然能源產業仍有很大潛力,「但我們沒有看到像半導體等領域那樣的成長動能。」因此,需要依個別產業來判斷,但從統計上可以確定的是,滿意度下降並未與台德間貿易關係相關。
另外,調查中德商在去(113)年全年調查中主要關切的兩岸關係,在今年上半年的關切程度度明顯下滑,減少了15.2個百分點至40.6%。
對此蘭依樺表示雖然並未詢問具體原因,但應是受到目前還有其他更迫切的議題需要處理影響,包含貿易談判、關稅爭議,受影響範圍是全球,不論是歐盟、中國市場,甚至是在美國設廠的德國企業,都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蘭依樺也補充,台灣對美稅率尚未公告最終數字,且此期間有相當多謠言,反而影響到廠商銷售狀況,對德商來講當然是盡快知道最終確切數字,才好確定下一步動作。
輝達、台積電投資帶動,德國各行業詢問量大增
儘管有許多挑戰,但在台德商在上半年對台投資仍依照原計畫進行,下半年也僅小幅度調整。德經辦認為,台灣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依然強勁,主要是特別看中台灣創新與科技產業環境及完善的基礎設施,例如物流等。
其中,有一名德商受訪特別指出輝達(NVIDIA)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以及台積電(TSMC)的預期成長,也是支持台灣投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台灣方面推動貿易成長的主要動能,當然來自於半導體與 AI 的發展」蘭依樺坦言,自從台積電宣布在德國投資以來,明顯看到德國企業對台灣市場的興趣提升。
他說,從辦公室每週收到的德國各行業詢問量就能感受到,包括食品飲料、傳統機械、工業設備等等;同時,也觀察到來台訪團的增加,今年稍早已有不同訪團到來。
蘭依樺透漏,接下來9月薩克森自由邦(Silicon Saxony)將有兩個代表團訪台,其中包括薩克森邦總理,率領70多人前來,明顯是因為台積電在德勒斯登(Dresden;德國薩克森自由邦的首府)的投資所帶動。
根據本次調查,若從近三年整體獲利表現觀察,約有5成在台德商優於市場平均水準,尤其以機械/工業設備以及電子/電腦產業最為突出。由此可見高科技產業做為台灣經濟頂梁柱的影響力,德商以設備、化工等產業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也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