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開胸!北榮首創「客製化主動脈開窗支架」治主動脈瘤 術後隔天可下床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被稱為心血管疾病中的「不定時炸彈」,在所有心血管猝死原因中名列第4,其中又以「主動脈弓部瘤」最為棘手。
醫師解釋,因主動脈弓部上方連接三條通往腦部與雙手的重要血管,一旦破裂或手術處理不慎,不僅可能導致大量出血,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團隊近日率先引進全新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成功為多名高齡及高風險患者完成治療。
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這項技術無需開胸、無需頸部繞道重建,即能完成全弓置換手術,安全性更高、恢復更快,被視為主動脈弓部瘤治療的新里程碑。
傳統手術風險高,新技術量身打造更精準
陳沂名先解釋,主動脈弓部瘤是退化性疾病,常見於70歲以上男性,尤其是有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肥胖等危險因子者。過去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開胸全弓置換術」,需要開20公分胸口並重建三條頸部動脈分支,手術時間長、風險高、恢復期久;而微創的「胸主動脈支架置入術」雖能避免開胸,仍須搭配頸部繞道手術確保腦部血流,對高齡或曾開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來說,仍是極大挑戰。
陳沂名指出,最新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技術則結合了安全與微創的優勢,醫療團隊會根據每位病患主動脈的形狀、走向與頸部三條分支動脈的大小與角度,量身設計專屬支架。「手術時只需從雙側鼠蹊部穿刺進入,在X光導引下精準置放,支架釋放後再以三條細小的覆膜支架分別連接至頸部分支,既能完全隔離動脈瘤防止破裂,又可維持腦部血流暢通。」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主任張效煌也提到,與傳統手術相比,客製化支架的創傷極小,僅需兩側鼠蹊各約0.5公分的針孔傷口,不需縫線,病人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行走,住院天數約5至7天;而傳統開胸手術通常需休養2週,頸部繞道合併支架術約需7至10天。手術成功率則同樣維持在98%至99%之間。
「客製化支架讓原本無法開刀的患者重獲希望。」陳沂名表示,這項技術特別適合年長者、曾接受主動脈或心臟手術者,以及身體狀況不佳的高風險病人。
80歲與63歲患者皆成功,術後隔天即可下床
北榮團隊今年9月成功完成國內首2例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手術,兩位患者分別是80歲的曾老先生與63歲的謝先生。
曾先生有高血壓與慢性腎臟病史,過去曾罹患降主動脈瘤及腹主動脈瘤,接受過胸、腹主動脈支架置入及開放式手術。後續追蹤時發現主動脈弓部瘤已擴大至6.2公分,且緊鄰三條通往腦部及雙手的重要血管。由於年事已高,且先前已有多次手術紀錄,傳統開胸及繞道手術的風險極高,經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客製化開窗支架治療,手術過程順利,術後影像顯示動脈瘤內不再顯影、血流暢通,病人術後隔天即能下床活動,一週後順利出院。
另一位謝先生,民國94年曾因主動脈剝離接受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多年追蹤後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大至8公分,如再開刀屬「二次開胸」,風險極高。團隊為他設計專屬支架後進行微創治療,術後影像顯示動脈瘤完全被隔離、無再充血現象,謝先生同樣於手術後第5天康復出院。
陳沂名指出,2位病患於今年9月11日接受手術,術後僅住加護病房一晚,隔天即可自由活動,是全台首兩位以客製化開窗支架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術的患者,「以最小創傷達到最大治療效果,是這項技術的核心價值。」
主動脈瘤防不勝防,定期追蹤最關鍵
主動脈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狀,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陳沂名提醒,胸痛、背痛、聲音沙啞或突發頭暈都是常見警訊,民眾應戒菸、控制三高、維持健康體重,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主動脈瘤與剝離就像身體裡的炸彈,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發生,我們希望能用最微創、最安全的方式讓病人重生。」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