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必開胸!北榮首創「客製化主動脈開窗支架」治主動脈瘤 術後隔天可下床

信傳媒

更新於 11月04日09:24 • 發布於 2天前 • 陳稚華
北榮首創客製化支架治主動脈瘤,高齡患者術後隔天可下床。(圖片來源/photoAC)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被稱為心血管疾病中的「不定時炸彈」,在所有心血管猝死原因中名列第4,其中又以「主動脈弓部瘤」最為棘手。

醫師解釋,因主動脈弓部上方連接三條通往腦部與雙手的重要血管,一旦破裂或手術處理不慎,不僅可能導致大量出血,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團隊近日率先引進全新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成功為多名高齡及高風險患者完成治療。

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這項技術無需開胸、無需頸部繞道重建,即能完成全弓置換手術,安全性更高、恢復更快,被視為主動脈弓部瘤治療的新里程碑。

傳統手術風險高,新技術量身打造更精準

陳沂名先解釋,主動脈弓部瘤是退化性疾病,常見於70歲以上男性,尤其是有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肥胖等危險因子者。過去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開胸全弓置換術」,需要開20公分胸口並重建三條頸部動脈分支,手術時間長、風險高、恢復期久;而微創的「胸主動脈支架置入術」雖能避免開胸,仍須搭配頸部繞道手術確保腦部血流,對高齡或曾開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來說,仍是極大挑戰。

主動脈弓部瘤位於連接腦部與雙手血流的重要樞紐,一旦破裂恐引發大量出血或中風。(圖片來源/台北榮總提供)

陳沂名指出,最新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技術則結合了安全與微創的優勢,醫療團隊會根據每位病患主動脈的形狀、走向與頸部三條分支動脈的大小與角度,量身設計專屬支架。「手術時只需從雙側鼠蹊部穿刺進入,在X光導引下精準置放,支架釋放後再以三條細小的覆膜支架分別連接至頸部分支,既能完全隔離動脈瘤防止破裂,又可維持腦部血流暢通。」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主任張效煌也提到,與傳統手術相比,客製化支架的創傷極小,僅需兩側鼠蹊各約0.5公分的針孔傷口,不需縫線,病人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行走,住院天數約5至7天;而傳統開胸手術通常需休養2週,頸部繞道合併支架術約需7至10天。手術成功率則同樣維持在98%至99%之間。

「客製化支架讓原本無法開刀的患者重獲希望。」陳沂名表示,這項技術特別適合年長者、曾接受主動脈或心臟手術者,以及身體狀況不佳的高風險病人。

陳沂名指出,個別病人主動脈情況量身設計開窗支架,經鼠蹊部置放,無需進行頸部繞道重建手術,具傷口小、風險低、恢復快、住院期短等優點,特別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患者。(圖片來源/台北榮總提供)

80歲與63歲患者皆成功,術後隔天即可下床

北榮團隊今年9月成功完成國內首2例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手術,兩位患者分別是80歲的曾老先生與63歲的謝先生。

曾先生有高血壓與慢性腎臟病史,過去曾罹患降主動脈瘤及腹主動脈瘤,接受過胸、腹主動脈支架置入及開放式手術。後續追蹤時發現主動脈弓部瘤已擴大至6.2公分,且緊鄰三條通往腦部及雙手的重要血管。由於年事已高,且先前已有多次手術紀錄,傳統開胸及繞道手術的風險極高,經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客製化開窗支架治療,手術過程順利,術後影像顯示動脈瘤內不再顯影、血流暢通,病人術後隔天即能下床活動,一週後順利出院。

另一位謝先生,民國94年曾因主動脈剝離接受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多年追蹤後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大至8公分,如再開刀屬「二次開胸」,風險極高。團隊為他設計專屬支架後進行微創治療,術後影像顯示動脈瘤完全被隔離、無再充血現象,謝先生同樣於手術後第5天康復出院。

陳沂名指出,2位病患於今年9月11日接受手術,術後僅住加護病房一晚,隔天即可自由活動,是全台首兩位以客製化開窗支架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術的患者,「以最小創傷達到最大治療效果,是這項技術的核心價值。」

病友謝先生民國94年曾因主動脈剝離接受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多年追蹤後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大至8公分,北榮團隊為他設計專屬支架後進行微創治療,術後第5天康復出院。(圖片來源/台北榮總提供)
北榮心臟外科團隊率先引進「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技術,成功治療高風險主動脈弓部瘤患者。(圖片來源/台北榮總提供)

主動脈瘤防不勝防,定期追蹤最關鍵

主動脈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狀,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陳沂名提醒,胸痛、背痛、聲音沙啞或突發頭暈都是常見警訊,民眾應戒菸、控制三高、維持健康體重,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主動脈瘤與剝離就像身體裡的炸彈,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發生,我們希望能用最微創、最安全的方式讓病人重生。」他強調。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6

性成癮能戒斷嗎? 醫曝需探討情緒、控制感的背後成因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