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糖尿病患過重 別等罹病才控糖 台大醫:應從前端杜絕高血糖發生
我國糖尿病人口以每年2.5萬人速度攀升,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友過重、肥胖問題,形成「糖胖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表示,糖胖症提升患者死亡風險達2倍之多,過去糖尿病治療,多關注如何防止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過去肥胖只能透過手術預防,目前已有內科藥物治療手段,糖尿病防治觀念應從控制肥胖做起,藉減重藥物等方式,幫助患者「連高血糖都不要發生。」
楊偉勛說,國內50歲以下肥胖盛行率上升,連帶導致糖尿病盛行率上升,病人血糖升高,身體器官組織無一倖免,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增加,連汗腺、皮脂腺等也會受到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近年提出「心臟—腎臟—代謝」症候群概念,強調糖胖症會導致血壓增高,增加患者心臟病、慢性腎病風險,體位控制為減少糖尿病併發症重要手段。
新陳代謝科門診不少病人才30多歲,身體質量指數(BMI)卻嚴重超標。楊偉勛表示,過去體重控制只能靠外科手術,其餘手段效果不佳,病人對體重控制成效不滿意,視為「無效醫療」,近年已有腸泌素成分藥物,可幫助患者控制體重,因此血糖控制觀念應該改變,「從減重開始,減少糖尿病發生率」,而不是等到糖尿病發生後,才設法控糖,減少新、腎併發症。
中山醫大附醫內科部長楊宜瑱說,近年腸泌素藥物問世,糖胖症治療已有突破性進展,腸泌素為人體腸道分泌的荷爾蒙,有助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輔以體重管理,在各器官都能發揮功效,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病人如有控糖減重需求,可優先考慮腸泌素藥物,如合併心腎、脂肪肝風險,則可選擇具器官保護實證效益的腸泌素藥物。
糖尿病學會去年推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全台共122醫療院所參加,近10個月內共883位糖胖患者接受完整衛教、追蹤及治療,參與計畫患者總共減重3708.6公斤,平均腰圍縮小近5公分,半數患者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目標。楊宜瑱表示,前述成果證明,透過有效藥物及衛教,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