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收購破局陰影,Figma提交IPO申請!為何選擇此時上市?
雲端設計協作軟體新創公司Figma於4月15日宣布,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文件。此舉距其與Adobe價值200億美元的收購案告吹已逾一年。
Figma的客戶涵蓋全球知名企業,包括Adobe、Uber、Spotify及Google等科技巨頭,其平台廣泛應用於網站、行動應用程式及其他數位產品的設計、共享與測試。儘管市場對Figma的IPO高度期待,此時啟動上市程序仍出乎部分人士預料。
貿易與關稅政策引發市場波動,Figma卻選擇IPO?
近期由於美國總統川普貿易與關稅政策所引發的不確定性,美國IPO市場正經歷顯著波動。PitchBook資深創投分析師Kaidi Gao向《Fast Company》指出目前IPO市場情緒相對低迷,「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了市場波動。近幾個月雖有一批科技新創提交上市申請,但隨後又暫緩了計畫。」
事實上,包括Klarna、StubHub及eToro Group等原本有望IPO的公司,近期都因市場環境而暫停了上市腳步。
揮別Adobe收購案陰霾,Figma秘密提交IPO文件
此次Figma採用秘密提交(confidential filing)的方式遞交IPO申請,意味著在其選擇公開文件之前,包括發行規模、目標估值等關鍵細節將暫不為外界所知,而這通常需要數週甚至更長的時間。
不過,該公司最近一次可參考的市場估值,來自於2024年5月的一次內部股份轉讓,允許現有股東和早期員工出售部分持股給新舊投資者,使其估值達到了125億美元(約為新台幣3,750億元)。
Figma背後有著強大的創投陣容支持,包括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Index Ventures、Greylock和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等,這些機構的投資人亦在其董事會中佔有席位,其他知名投資方還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
這一估值反映了Figma在收購案破局後的穩健成長。自收購案告吹後,由共同創辦人迪倫·菲爾德(Dylan Field)於2012年創立的Figma仍維持發展動能。公司不僅維持正向現金流,更持續擴展產品線,推出了如促進開發者與設計師協作的「Dev Mode」工具,並整合了人工智慧功能,強化其團隊協作平台的廣度。
發言人表示,Figma除了持續推出新產品,還獲得了包括生成式AI模型公司Anthropic和醫療掃描公司Prenuvo Inc.在內的新客戶,而Yum! Brands Inc.旗下的Taco Bell也在2024年大幅擴展了對Figma的使用,顯示其業務持續增長。
為支撐此發展,Figma亦積極擴大人才招募與辦公空間。據首席人力官Nadia Singer向《Bloomberg》透露,2025年的招募計劃主要聚焦於Dev Mode及其他產品相關職位,自2021年在紐約設點以來,該地區員工人數已達約250人。目前,該公司員工人數也從2022年初的500人增長至近期的1,600人。
在克服了收購失敗的挫折後,Figma能否成功應對當前的市場逆風,順利掛牌上市,將是接下來各界關注的焦點。
本文初稿由AI生成
參考資料:《Fast Company》、《Bloomberg_1》、《Bloomberg_2》、《The Econnomic Times》、《TechCrunch》、《Figma》
延伸閱讀
和Adobe併購案告吹後積極轉型,Figma如何用全新視覺形象宣告定位的改變?
讓業務人員把時間花在「真正的生意」,Clay的AI應用怎麼獲得5億美元估值?
Monterey AI:讓用戶回饋真正變成黃金
挑戰Figma!Phase獲4億台幣募資,正式上線首款UI動畫工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