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每日健康

發布於 10月30日10:50

潮健康/林昱彣

跌倒後照X光才察覺! 沉默殺手「骨質疏鬆」有哪些徵兆?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台灣距離超高齡社會僅一步之遙;其中「骨質疏鬆症」一旦導致長輩失能、長期臥床,不僅加重家屬與照護者的負擔,更將對國家財政造成沉重壓力,影響不容忽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林傳朝院長受訪強調,60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6%罹患骨質疏鬆症,及早篩檢、積極治療並預防骨折,是守護骨骼健康的關鍵。
骨質疏鬆症又稱「沉默殺手」,往往在患者骨折後進行篩檢才發現此疾病。林傳朝醫師指出,台灣女性一生中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會經歷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而骨鬆所導致的「骨鬆性骨折」,引起二次骨折的風險更高達50%。
「遠端橈骨、近端肱骨、脊椎與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4大骨折樣態。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髖部骨折率居亞洲之冠,顯見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影響甚鉅!」林傳朝醫師說明,骨鬆初期難以自行察覺,若近期發現自己有明顯駝背、身高變矮(超過4公分),甚至常有下背疼痛狀況,極有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立即諮詢專科醫師評估。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有哪些? 醫揭長者最容易骨折的4大部位

林傳朝醫師表示,停經後的女性以及70歲以上男性,是首要應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族群;另外,50歲以上曾發生骨折但未檢測骨密度者、患有內分泌或代謝疾病、特定癌症患者、年輕時即切除卵巢之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已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以及長期(超過三個月)使用類固醇藥物者,皆可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並定期接受檢查。
至於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林傳朝醫師解釋,與年齡及活動程度有一定關聯。患者在50-60歲時因活動仍較頻繁,跌倒時常反射性地「用手撐地」,容易造成手腕(遠端橈骨)骨折;同時,撐地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上臂(近端肱骨)骨折。隨著年紀漸長至65歲左右,患者則容易因彎腰、提物、輕微臀部受力或輕微滑倒而出現胸腰椎骨折,並開始出現身高變矮、下背疼痛等症狀。到了70歲以上,患者的行動能力開始變差,跌倒時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骨質疏鬆如何檢測與治療? 及早用藥避免骨質「海砂屋式崩壞」

及早投入骨鬆篩檢,是預防長者嚴重骨折,甚至臥床、住院的重要舉措。林傳朝醫師指出,骨鬆的初步篩檢工具以X光檢查為主,若X光片顯示椎骨變成楔形,或高度比起旁邊的椎骨低了超過 20%,醫師就會懷疑骨折狀況,並安排進一步的骨密度檢查。目前較常見且精準的骨密度檢查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完整的骨密度檢查需涵蓋脊椎及兩側髖關節。
DXA檢查所得出的國際標準值被稱為「T值」,若T值介於-1至1之間屬正常範圍;介於-1到-2.5之間為骨質不足或骨質缺乏;倘若T值≤-2.5則可定義為骨質疏鬆症,此時積極用藥治療可謂刻不容緩。
「骨骼組織內有2種重要細胞:蝕骨細胞負責破壞及移除老舊骨質,促骨細胞則負責重建新的骨質,如同幫助骨骼『都更』:前者負責拆除不良結構、後者則協助重建!」林傳朝醫師舉例,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狀態如同「海砂屋」,光是灌注水泥(如鈣質)不足以使其堅固,需要先移除不良骨質再重建。
針對骨鬆患者的骨質流失狀況,及早介入「促骨生長藥物」與「抑制蝕骨藥物」,分別有助於骨質的「開源」(刺激促骨細胞)與「節流」(減緩骨質流失),尤其對於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或T值極低屬於重度骨質疏鬆者(T值≦-3.0)或骨折風險極高者,積極治療更是刻不容緩,建議遵照醫囑,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提升骨密度;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以降低骨折的風險。

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 醫:至少起到2大骨折預防作用

針對骨鬆藥物的給付狀況,林傳朝醫師說明,自2025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用藥給付,有望幫助達到「初級骨折預防」與「次級骨折預防」2大成效。以初級骨折預防而言,針對尚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T值≤-2.5且合併有特定高風險因子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友),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每日劑量大於5毫克且超過3個月),可透過健保給付的藥物進行初級骨折預防治療。
次級骨折預防方面,過去健保藥物給付的骨折部位,包括髖關節或脊椎骨折,此次新增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 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2大常見部位。即使患者僅發生手腕或上臂的骨鬆性骨折,也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進一步預防二次骨折。「擴大次級骨折預防治療範圍非常重要,因為第一次骨折就是再次骨折的重要警訊,且手腕及上臂骨折在50歲以上族群中相當常見。」
林傳朝醫師分享受益於健保給付政策的案例:87歲男性患者因在家彎腰盥洗時突然腰痛、且疼痛感使其無法站立。第二次回診時照X光發現發現第一腰椎有輕微壓迫性骨折,住院觀察3天後壓迫性骨折的狀況進一步惡化。透過DXA進一步進行骨密度篩檢,發現該患者的T值為-1.9,屬於「骨質減少」的範疇;根據過去健保規定,單一輕微骨折且骨密度未達骨質疏鬆標準者,無法獲得健保藥物給付。
然而,仔細檢視X光片後,發現該患者除了第一腰椎骨折,第十節胸椎也有骨折現象。依據健保擴大給付的規定,若患者身體有兩處骨折,即使骨密度未達骨鬆標準,亦可透過健保獲得抗骨流失藥物治療。林傳朝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早進行骨密度檢查,早期發現骨折風險,「不少本來能夠行動自如的長輩,只因一次跌倒發生骨折後便失去行動能力,甚至在不久後去世。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或許能阻止憾事的發生!」

骨質流失者如何預防骨鬆? 「2大營養素」應每天補充

對於尚未發生骨折或僅是骨質缺乏者,林傳朝醫師建議,除了改變生活型態,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措施。建議每日鈣攝取量應達到1,200毫克,維生素D可達800IU。另外,補充足夠蛋白質亦不可或缺,一般老年人若無特殊疾病(如腎臟病),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蛋白質。
運動方面,除了進行有氧或球類運動,也鼓勵長者投入重量訓練,負重有助於促進骨質增長;平時可多接觸自然環境,適度曝曬太陽。另外,林傳朝醫師提醒,長者在站姿和坐姿轉換時,需注意身體的姿勢以減少脊椎壓力。例如從椅子站起時,身體可往前移動至椅子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手扶著身體向前再站起身可避免腰椎壓力過大。而從自床上起身時,可先側躺後將腳放下,用手撐著床慢慢坐起。若已有壓迫性骨折,起身前應先穿好背架。
最後,林傳朝醫師提醒,「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是面對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林傳朝醫師呼籲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與醫師充分討論,善用健保擴大的給付範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與預防方案,及早關心自身的骨骼健康,遠離骨折與失能的風險。

延伸閱讀: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腳踝扭傷喬一喬就會好? 醫:急救關鍵5步驟必學,處理不當恐「數十年站不穩」

延伸閱讀
發霉食物只丟掉一部分?小心「這毒素」長期停留!肝癌主因、腎臟殺手都來了
空氣污染不只傷肺!陽明交大研究揭示PM2.5、NO₂影響大腦功能 老人失智風險提高17%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