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風險改寫腦結構 研究揭憂鬱症潛在早期指標
憂鬱症是全球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約有 3.8% 的人口受到影響。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MD)更是其中最嚴重的形式,不僅造成長期情緒低落與興趣喪失,還會干擾睡眠、飲食與日常生活功能。然而,憂鬱症的發生原因一直被認為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究竟基因風險如何反映在大腦結構上,至今仍未完全釐清。
近期,由愛丁堡大學、墨爾本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等國際團隊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國際合作計畫 ENIGM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orking Group 的龐大資料庫,針對超過 5 萬名受試者進行基因與腦影像的整合分析,成果已發表於《分子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這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於憂鬱症遺傳風險與腦部結構之間關聯的新見解。
額葉內側眼眶表面積縮小最為顯著
研究團隊使用所謂「多基因風險分數」(Polygenic Risk Scores, PRS),這是一種計算方式,將數以千計的基因變異累積起來,用來估算個體罹患某種疾病的遺傳傾向。隨後,他們比對受試者的腦部結構影像,包括腦容量、皮質厚度、表面積以及多個皮質與皮質下區域的體積。
結果顯示,PRS 值較高的人,其腦部結構呈現一致的變化趨勢:整體顱內容量偏小,皮質總表面積減少,尤其是額葉內側眼眶區(medial orbitofrontal gyrus)表面積縮小最為顯著。同時,與情緒調控與記憶密切相關的海馬迴、視丘與蒼白球等皮質下區域體積也明顯減少。這些腦區恰恰是以往研究反覆指出與憂鬱症病程有關的重要神經結構。
研究特別指出,即使是在 25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也能觀察到相同方向的腦部變化,雖然程度相對較輕。這顯示基因風險可能在成年前就已經對腦結構產生影響,並可能成為日後發展憂鬱症的早期生物標誌。進一步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更指出,海馬體積偏小與憂鬱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潛在的因果關係。
這項研究的貢獻,不僅在於首次透過超大樣本與一致的國際方法學,系統性地描繪出憂鬱症遺傳風險與腦結構之間的連結,也為未來臨床應用提供方向。研究者認為,這些結果有助於開發新的預測工具與個人化治療策略,尤其是針對遺傳風險較高的人群,未來可能能透過腦影像與基因資料的結合,在疾病發作之前就提供早期介入。
不過,團隊也提醒,目前仍無法單憑基因與腦結構完全解釋憂鬱症的成因。環境壓力、生活經驗以及社會支持等因素,依然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未來研究需要更多縱向數據,以釐清基因—腦結構—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才能真正為憂鬱症的預防與治療找到全面解方。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Molecular PsychiatryBY 4.0)
圖片來源:Molecular Psychiatry(CC BY 4.0)
參考論文:
1、Association between polygenic risk for Major Depression and brain structure in a mega-analysis of 50,975 participants across 11 studiesMolecular Psychiatry
延伸閱讀:
1、加拿大新研究:夏天出生的男性,憂鬱症狀分數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