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新風暴?美國擬以「股權換補助」模式介入晶片業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路透》報導指出,在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發放補助進入關鍵階段之際,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正評估,是否要求獲得補助的半導體廠商交出部分股權,作為政府資金支持的交換條件。此構想被視為擴大先前與英特爾(Intel)洽談中的方案,並可能延伸至美光(Micron)、台積電(TSMC)及三星(Samsung)等科技巨頭。
白宮發言人李維特(Karoline Leavitt)20日證實,盧特尼克正與英特爾洽談取得約10%的政府股權。李維特並強調,「川普總統希望以此確保美國的經濟與國安利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盧特尼克日前受訪表示,美國不會干預英特爾日常營運,但若方案成行,將開啟政府直接持股科技巨頭的新時代。歷史上,美國政府曾在經濟動盪時期入股企業,以穩定市場與信心,但未曾以此方式介入半導體產業。
此舉也呼應今年稍早,川普批准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時的「黃金股」(golden share)模式;當時協議要求,若未經美國總統同意,企業不得削減或延遲投資、外移生產或關閉工廠。
根據商務部資料顯示,美國去年底已核定三星47.5億美元、美光62億美元及台積電66億美元的補助,這筆經費均用於美國建廠與推動先進製程產能。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曾參與討論,但主導權仍在商務部。外界解讀,若政府以「補助換股權」為原則,可能改變台積電、美光、三星等外資或跨國企業在美投資的成本計算。
盧特尼克6月曾批評拜登政府時期的補助「過於慷慨」,並表示已重新協商部分內容,要求企業加碼在美投資。據悉,美光曾承諾增加在美建廠規模,以換取補助條件調整。目前,相關方案仍在磋商,台積電對此拒絕評論,美光、三星及白宮也未正式回應。
業界認為,若美國政府真的入股,將加強對半導體戰略產業的掌控,降低「資金已到手、廠商仍外移」的風險;然而,對於外國企業如台積電與三星而言,必須評估美國政府股東身份是否影響公司治理與決策靈活度。
此舉也可能在全球供應鏈引發連鎖效應,因美國股權參與不僅是財務議題,更涉及地緣政治與產業安全,後續恐成為各國與跨國半導體企業的重要談判籌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