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只是一場空?MIT報告:95%企業投資AI「零」回報,3大盲點戳破泡沫假象
重點一: 麻省理工學院報告指出,高達95%的企業生成式AI專案未能帶來實質獲利,導致大多數試行計畫停滯,與市場的樂觀情緒形成巨大落差。
重點二: 研究顯示,企業AI導入失敗主因在於工具與組織的「學習落差」,且自行開發方案的成功率遠低於外購,顯示企業缺乏有效的整合策略。
重點三: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坦承,當前AI市場存在泡沫,投資人過度興奮,部分新創公司的高估值並不理性,恐導致鉅額虧損。
美股週二(19日)經歷一波劇烈震盪,其中標普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與費城半導體指數均表現疲弱,大型科技股也下挫,輝達股價收盤下跌3.5%,而台積電ADR也同步重挫3.61%。市場分析指出,這波跌勢的元兇,很可能一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報告。
這份最新報告揭露了一項事實: 「高達95%的企業AI試行專案最終都失敗收場,沒能為公司帶來任何實質的利潤。 」加上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坦言當前AI市場出現泡沫化現象,皆引發市場對AI投資過熱的疑慮,恐慌情緒也席捲華爾街。
麻省理工學院NANDA研究計畫發布的《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況》(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調查了150位企業主管、350名員工,並分析了300個公開部署案例,指出許多企業在AI領域投入了高達300億至400億美元,但絕大部分投資並未轉化為利潤。
MIT研究人員、報告主筆阿迪亞·查拉帕利(Aditya Challapally)指出, 問題的核心並非AI模型本身品質不佳,而是企業在工具與組織間存在嚴重的「學習落差」 。
例如,ChatGPT、Copilot等AI工具的靈活性受到員工青睞,但在企業內部應用時,卻因無法深入學習和適應公司既有的工作流程,導致員工在面對敏感或高風險的任務時,會放棄使用這些企業工具。
此外,報告也揭露了「影子AI經濟」的普遍存在,也就是員工私下大量使用未經授權的個人AI工具,這與企業官方推廣的工具使用率形成鮮明對比。這也點出,企業提供的AI工具缺乏記憶能力,也難以整合工作流程,無法滿足員工的實際需求。
企業自建AI不如外購!3個成功部署關鍵思維
那麼,企業導入AI該如何跨越落差導回正途?
一、購買而非自建
根據報告, 企業如果選擇向外部廠商購買AI工具並與之合作,成功率大約是67%;而如果選擇自己從頭開發,成功率卻只有三分之一。 這項發現對於金融服務這類高度監管產業相當重要。
許多企業基於安全考量,傾向自建專屬的生成式AI系統,但報告數據表明,單打獨鬥的模式失敗率更高。
二、賦予「第一線」主導權
此外,成功的AI部署還有其他關鍵因素, 包括由第一線的經理人來推動AI工具的採用,取代中央AI實驗室全權主導;同時,選擇能夠與現有系統深度整合、並隨時間演進的AI工具。
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新創公司能利用生成式AI快速崛起,在於他們通常專注於解決一個特定的痛點,並透過與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來實現快速成長。
三、將AI應用著力於後勤行政
許多企業將 AI 視為新潮的實驗性專案,超過一半的生成式AI預算被分配到銷售與行銷部門上,但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反而是後勤行政工作的自動化,例如節省業務外包費用、簡化內部流程等。
簡單來說,前台部門的AI應用或許能創造聲量,但後勤部門的AI應用反而能為企業帶來最實質的投資回報。這也凸顯了許多公司在AI投資方向,都存在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AI市場正處於泡沫化?OpenAI奧特曼:「熱潮將帶來反噬」
當企業AI專案的高度失敗率被揭露的同時,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接受《The Verge》雜誌訪問時坦承,當前AI市場存在泡沫化現象。
奧特曼將現在的AI熱潮,比喻成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當時人們對網路的未來過度樂觀,導致許多網路公司的估值瘋狂飆升,最終泡沫破裂,許多公司應聲消失。
奧特曼指出:「當泡沫發生時,聰明人會為一個真相的核心(kernel)而過度興奮」。他直言,AI是一項極具潛力的變革性技術,但目前投資人整體確實過度興奮,一些僅有「3個人和1個想法」的AI新創公司,獲得的資金與高估值是不理性的行為,這股熱潮將帶來反噬,預言「有人會虧掉鉅額資金」。
同時,奧特曼也對OpenAI抱持極大信心,並透露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投入「數萬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建設。他認為,雖然AI市場可能存在泡沫,但就像當年的網路泡沫破裂後,亞馬遜和Google等大型公司依然崛起一樣,AI最終仍會為經濟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
延伸閱讀:觀點|「麥肯錫式」重灌2.0:AI 世代的顧問,不能再靠 PPT 吃飯!
996工作制逆襲矽谷!AI新創每周工時上看80小時:矽谷怎麼了?為何員工有了AI命更苦?
資料來源:Fortune、Adnan Masood, PhD.、The Verg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蘇柔瑋
延伸閱讀
賣AI晶片穩賺不賠?大摩報告解密大廠毛利率:輝達78%成榜首,這一家「越賣越賠錢」
國泰CUBE卡、台新Richart卡、玉山Unicard權益方案差在哪?3大權益自選信用卡攻略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