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台灣面臨五缺卻又不讓廠商赴外投資的說法,才是掏空台灣
在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談判壓力下,日本、歐盟、韓國均提出對於美國的投資與融資計畫,同時,各國政府也對美國提出能源採購的需求與降低美國廠商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除了政府之間的協商外,美國政府也對主動要求各國在造船、鋼鐵與半導體等影響美國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的廠商,必須赴美投資。
以台灣為例,台灣的先進製程半導體廠商也面臨美國要求赴美投資,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對於台積電赴美投資金額高於台積電公司本身的投資金額,因此,許多人以台積電要增加到美國投資的決策是美國要掏空台灣或政府要讓美國掏空台灣,但是,台灣廠商赴美投資的作法是否掏空台灣,應進一步討論。
首先,外人直接投資(FDI)是國際貿易的常態,當一個國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家企業若希望可以持續成長,則該企業必然會有到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需求。本國企業可能考慮天然資源、原料或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價格而選擇赴他國投資,也可能為了接近市場與符合顧客需求等考量而到他國投資,因此,生產面與需求面的因素變化均會影響廠商從事FDI的誘因。此外,各國政府可能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增加自製率(local content rate, LCR)的要求,這會使得具有競爭力的外國大廠到有自製率規定的國家進行投資。
例如,印度商工部產業暨國內貿易推廣局(DPIIT)在2024年7公告修訂「2017年政府採購指令(印度製造優先政策)」相關規範,以落實「在印度製造」及「自給自足」政策。印度對於筆記型電腦的自製率規範的修訂就會影響廠商的投資決策,只要外國廠商在印度的市場銷售占比夠大,或印度銷售的獲利足以支應廠商在印度投資的成本,則廠商就會到印度市場進行直接投資。
但是,沒有會認為廠商到外國投資與母國經濟被「掏空」畫上等號。反之,若一個國家的廠商都沒有能力到外國投資或母國禁止廠商到外國投資,同樣一群批評者可能又會認為母國的政府採取「鎖國」政策。
廠商赴美投資是掏空台灣但赴中投資是接近市場的謬論
其次,出口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台灣的企業對外投資的地點遍及世界各地,過去許多企業赴外國投資可能多基於生產成本降低的考量,例如,在中國與東南亞的投資,也有廠商基於市場的考量而到歐洲進行投資。一個國家的經濟會因為廠商赴外國投資而衰退,往往是因為廠商外移所導致的生產力衰退。當資本外移或該國的人力資本無法累積時,一國的經濟就可能出現產業空洞化的情況。
若被投資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使得母國技術被竊取的風險提高,則可能家數母國產業空洞化,這也是各國廠商過去對中國投資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可惜的是,擔心台灣產業赴美投資是掏空台灣的許多批評者過去並不擔憂台灣廠商到中國投資會導致台灣空洞化,甚至鼓勵廠商到中國投資,因此,這些批評者的邏輯並不一致。
再者,台灣的廠商到中國與美國投資最大的差別在於,過去對中國的投資是走到「世界工廠」,對美國的投資是走到「世界市場」。當一個國家的廠商到世界最高所得與消費力的市場進行投資時,生產成本固然會是重要的考量,但已非最最要的影響因素,這是因為當地政府與客戶的需求所致。若廠商因無法滿足美國客戶的需求而失去客戶的訂單,則廠商留在台灣並無法提高競爭力。
最後,許多掏空台灣的批評者也認為台灣面臨缺水與缺電的問題,若他們對台灣五缺的擔憂為真,則不讓先進製程的廠商到世界的市場投資,才是掏空台灣半導體產業與台灣的經濟。這是因為,台灣的國內資源是不可能滿足廠商服務世界持續增加的市場需求。
在過去半導體的重要性較低的情況下,廠商可以在國內生產與研發,但是,若先進製程半導體的需求已被確認且訂單已被承諾,則在最先進技術均在台灣研發的情況下,廠商赴外國投資是在維持廠商的競爭力與讓其他非半導體的產業有更多的資源可以使用,這應是在提高台灣的經濟韌性,而非掏空台灣。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