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台灣AI競爭力?華碩董座施崇棠提3大優勢:不用模仿矽谷
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今(9)日出席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以「台灣AI競爭力的戰略定位與實踐」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隨著AI進入2.0時代,全球正面臨主權部署與數位治理的關鍵轉折點,台灣的定位不應與美、中、歐、日硬碰硬,而是發揮工程優化與可信賴性優勢,從「算力、模型、應用」三角架構,建立場景導向、可落地的國家AI戰略。
施崇棠分析,2023年是AI模型大爆發的一年,2024年開始看到應用落地,2025年則將迎來模型成熟與Edge AI裝置普及。隨著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今年也成為各國檢視AI主權部署與制定戰略的分水嶺,台灣必須在此時明確定位,奠定未來競爭力。
台灣的三大AI戰略優勢
施崇棠認為,台灣AI的國際競爭力,來自三大核心:一、算力工程: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AI伺服器供應鏈,GPU系統市占近九成,並已建置8台AI超級電腦(其中5台由華碩主導)。台灣不僅能支援國際客戶打造主權基礎設施,也具備資料中心到邊緣設備的整合能力,這是AI發展的基礎。
二、模型工程:在開源模型能量上,台灣僅次於美國與中國。台灣團隊善於透過壓縮、蒸餾與調教技術,降低AI訓練與推論成本,並針對在地語言與產業需求做優化,打造可控、可信的「主權AI」。施崇棠強調,這需要深耕型AI人才,尤其要能深入理解與強化主流開源模型,將算力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三、百工百業應用生態:台灣累積40年的ISV(獨立軟體供應商)與SI(系統整合商)產業基礎,涵蓋製造、醫療、金融、零售、物流等領域。這些業者擅長理解在地需求,能快速將AI技術導入產業現場,成為需求驅動創新的關鍵橋樑。(推薦閱讀)股神信號來了?巴菲特大量買入這商品 專家曝降息1大利多:天然的比特幣
台灣的AI角色該如何定位?
施崇棠表示,台灣不應模仿矽谷或追隨大國平台,而應在亞洲及全球AI供應鏈重構中,提供一條「可信賴、能應用、可共創」的替代途徑。透過整合算力、模型與應用,台灣有機會成為被看見、被需要、被信任的全球選項。
施崇棠強調,政府推動的算力建設計畫、學研機構的研究能量,以及產業界的應用實踐,都需要共同納入國家級AI戰略,才能在全球AI競爭中展現最大效益。